“物治人–謝章優醫師”
- 2025-01-08 05:45:10
- 作者 蔡世英 台大物治系友會會長
求學初期–奠定基礎 (向下扎根)
謝章優醫師是台灣大學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第七屆系友,於1977年畢業,當時仍是復健醫學系(1970~1992)的時代,尚未更名為物理治療學系(1992年)(說明一)。畢業後任職於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兩年後便赴美進修。
在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求學期間與徐阿田教授(第四屆系友,成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退休教授)同為碩士班學生,專攻骨科物理治療。謝醫師為了解身體肌肉運作,曾花一年時間解剖每條肌肉,以明白熟悉各肌肉之功能及其力學,另外花半年時間獨立研究全身關節,每週晚上七點到十點獨自在解剖室做解剖大體研究,令人敬佩其求知之渴望。此時期之努力也奠定了將來在臨床及研究上發展的基礎。
進修與臨床–多元結合 (開枝散葉)
碩士畢業後,女兒出生,幸得貴人何兆邦(第一屆系友,現任 USC 臨床兼任副教授)介紹,在一家教學醫院工作,漸漸在美國穩定生活。於此醫院工作期間,謝醫師被分配慢性疼痛復健業務,即專門處理他人看不好的個案,並擔任主治療師四年,這段時間他仍持續在外進修,並常帶女兒一同上圖書館閱讀。四年後,為了能在醫療專業上更精進並期望在執業上獨立自主(說明二),便與夫人 (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第四屆系友)討論,毅然決然離開醫院,白天在南加州健康科學大學洛杉磯脊骨神經醫學院(Los Angeles Chiropractic College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 LACC of SCUHS)修習脊骨神經醫學,晚上及周末在黃帝東洋漢醫大學(Emperor’s College of Traditional Oriental Medicine)進修針灸課程,當時的生活雖辛勞,卻充滿熱情與活力。
1988 年,是個值得慶祝的一年,謝醫師同時拿到脊骨神經醫師及針灸醫師執照,成為洛杉磯唯一 一位同時擁有三張醫療專業執照的物理治療師,爾後便在洛杉磯地區行醫,對於軟組織損傷及疼 痛之診斷與治療尤感興趣,同年,兒子出生,家庭生活更加豐富。
執業年間,曾開過三家診所,員工十多人,每個月都舉辦免費社區醫學講座達 15 年,此外,亦 常常參與義診商展並接受電視或電台專訪。學術上,則是受邀至 UC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及 UC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演講,同時也在診所指導學生之見習實習。2012-2015 更受邀至中醫大學博士班客座講課,對於後輩栽培不遺餘力。
2014 年,為協助台灣發展 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 (DPT),再次進入校園,於 Chapman University 攻讀 transitional DPT 。第一天至學校拿 ID 卡,承辦人問他說是要辦理教授還是學生 ID,不盡令謝醫師莞爾,但求知的渴望一點不削減,2016 年五月,謝醫師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 業。
自 2015 年開始,就時常回台灣,在業界場合開辦臨床技術工作坊,也在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 的邀請下在台大醫院做了一場專題演講。2017 年,受當時陽明大學(2021 年更名為陽明交通大學) 物理治療及輔助科技學系蔡美文主任(第十二屆系友)及王子娟教授(第十六屆系友)之邀,擔任兼任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回台教授物理治療鑑別診斷學、高階骨科物理治療學以及儀器輔助式的軟組織鬆動術等專業科目,而在疫情期間,謝醫師仍繼續以線上教學之方式授課。由於謝醫師毫不保留的分享,不論是治療師個人技術或是治療所經營模式,讓台灣不少的物理治療所漸漸步上軌道,謝醫師回憶到,已故吳英黛教授(第四屆系友)曾多次期許他能協助台灣物理治療之開業,如今之成果,他真的努力做到了。
研究之路–拓展視野 (開花結果)
在學術研究方面,於洛杉磯脊骨神經醫學院(LACC)就學時,因為當時學校跟 University of Vermont 的知名脊椎生物力學專家 Malcolm Pope 合作一個腰痛研究,謝醫師有幸被選上派到 Vermont 受訓,結業後就在學校從事資料之收集,並在畢業後繼續留校從事研究工作,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中一篇更在1991 年世界脊骨神經醫學聯盟科學論文比賽中,從一百多篇研究論文中脫穎而出獲得首獎,也因此學校特地提供了研究助理教授的職位給謝醫師,他也積極地在臨床研究上下功夫,發表了專業論 文計五十多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與 UCI 合作的兩個計畫,一個是1992年到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做 Cerebral Evoked Potential 的研究,證實在腰椎疼痛並有肌肉痙攣之患者,脊椎矯正可以減輕腰痛和減少痙攣是與肌梭(muscle spindle)的鬆弛有關。另一個在 1995 年,謝醫師擔任 principal investigator 主持一項近百萬美元的腰痛 RCT 研究,是聯邦脊骨神經醫學展示計畫下的研究,此計畫在 LACC 及 UCI Medical Center 同時進行,當時UCI 由謝醫師的大學老師洪章仁醫師主導, 此計畫後來分別以兩篇論文在 Spine 及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兩個期刊上發表,因著這些成就,學校在 1996年提升謝醫師為副教授,2000年因學校改組,改擔任兼任教授,繼續代表學校參加聯邦國衛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做研究評審。2011 年,LACC 百年校慶,謝醫師更獲頒終生成就獎,讓他備感光榮。
把握當下 –傳承創新 (代代生命)
近十幾年來,謝醫師積極整合過往所學及學習物理治療新技術,同時也從臨床上開創新的治療技術,包含激發大腦運動皮層達到直接止痛效果的 Active Cortico Antinociceptive Therapy (ACAT 動腦止痛治療技術)、Motor Pain Resetting (MPR 大腦重塑止痛法)及 Lumbar Disc Pump 手法,這些成果都是珍貴的發現,而且還在不斷精進中。今年 2024 年 11 月,在台大王淑芬主任教授(第十四屆系友)及系友會的安排下,謝醫師存著感恩分享的心回到母系,將畢生寶貴的經驗與發明,不計代價地與台大物治系師生及系友分享,並捐款給學系做為臨床研究基金,期望拋磚引玉,鼓勵更多物治人投入開發軟組織疼痛的臨床研究及發展,期待過去六十年都在學習國外技術的台灣物理治療,從現在開始可以發明我們台灣驕傲的獨特技術,揚名國際。
說明一:1967 年在醫事技術學系下增設物理治療組,1970 年物理治療組與增設之職能治療組合併成立復健醫學系,1992年物理治療組獨立設系,改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
說明二:當時物理治療師仍須西醫師之處方籤,而脊骨神經醫師則是可以獨立開業看診
相片人物:左起依序為廖華芳、龔芬蓉 、謝章優、蔡世英、王淑芬、陳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