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班外師演講
- 2025-11-07 19:11:17
- 作者 易芷妤
陳志成特聘研究員蒞臨臺大物理治療學系,為碩士班骨科組的同學帶來關於臺灣痠痛醫學新貢獻的精彩演講,其中最核心的觀念是首次對「痠覺(sngception)」進行明確定義、命名與臨床分類。
他強調「痠」與「痛」分屬不同路徑:透過人與動物實驗證實,酸刺激引發的是明確的「痠」,而非傷害性的「痛」,且兩者對後續的敏感化影響各異;本體感受器不僅回報姿勢張力,也參與痠刺激傳導,因此臨床上務必將「痠」與「痛」分開記錄與回應。在評估時,他建議除了病史詢問與量表外,應加入語詞與強度的雙軸描述;在介入時,則主張透過降低威脅感並採取分段負荷的方式,建立「可接受的痠感區間」,再逐步疊加張力與功能任務。
此外,他也提醒我們在運用證據時,不應只看統計顯著性與平均差,更要連結「感覺—行為—功能」的變化,將病人的主觀感受納入決策,避免將可訓練的痠誤判為危險訊號。這場演講讓我深切體悟到,過去我們常將所有不適統稱為「痛」,並以 VAS 及「痛」作為訓練準則,這種單一評估容易過度保守,錯失在安全邊界內促進功能恢復的良機;未來在臨床上,我們應該在紀錄表單中新增「痠/痛」分欄與強度刻度,並要求病人以語詞描述質地,更重要的是,要衛教病人判讀「可練的痠」與「該停的痛」,真正讓「痠」與「痛」各歸其位,才能提升治療效率與病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