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聘助理教授公開演講-林千禾博士
- 2025-05-08 15:44:06
- 作者 李旻澤
我本身其實就對於神經影像與腦刺激技術有興趣,林千禾博士一開始就提到,隨著 fMRI 和 TMS 的進步,我們不再只停留在觀察病人行為與大腦可塑性的相關性,而是能夠一步步探究行為改變對大腦結構與功能的因果關係。
第一個研究讓我印象深刻:講者分享了慢性周邊神經病變患者的腦部結構影像分析。他們用 FreeSurfer 量化了皮質厚度與皺褶指數,並把大腦分割成 1,533 個區域,建構了完整的拓樸梯度圖。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患者在前顳葉、初級感覺與運動皮質等區域皮質明顯變薄,且與主觀疼痛評分高度相關;皺褶指數也在疼痛調控區域顯著下降,說明慢性疼痛不只是局部問題,而是會引發整體大腦形態的重組。聽到這裡,我才明白慢性疼痛背後其實有一套「惡性可塑」機制,這和我們平時在診間只做肌肉放鬆、徒手治療的做法截然不同。
接著,講者談到動作序列學習中的情境干擾效應,我頓時對「良性可塑」有了更具體的理解。在第二項研究裡,他們讓受試者做交錯式(Interleaved Practice)和重複式練習(Repetitive Practice),結果在延遲回測時,交錯式反而表現更好;fMRI 資料也顯示前運動皮質、扣帶迴等區域在交錯式下激活更強、連結性更高,這些神經調控特徵與後續記憶表現密切相關。相關的概念也與前些時候李亞芸老師在動作學習的課程相呼應。第三項研究又進一步透過 paired‑pulse TMS 測量皮質興奮性,發現高干擾練習能顯著提升興奮性,並與動作記憶增進高度對應。講者用生動的圖表和案例,讓我深切感受到「適度挑戰」對大腦學習的重要性。
聽完這些研究,我開始思考,未來在臨床上,我們是否能將這些策略應用於病人訓練中?像是在設計復健動作時,加入不同任務與強度的交錯練習,並嘗試在關鍵階段結合 TMS 或 tDCS 等非侵入式腦刺激,放大目標迴路的可塑性。這對於慢性疼痛患者,或是需要強化動作記憶的病人,都可能帶來更顯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