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以啓山林
- 2024-11-08 08:50:20
- 作者 柴惠敏
我與梁熙正老師素未謀面,甚至連看到照片時都無法清楚地指認出哪一個是他,但他的名字在我們早期學生的耳中是如雷貫耳。在我大三時,聽到黃麗麗老師或詹美華老師講課時,會提到他的名字,但是當時的我不知道這三個字怎麼寫。我大四實習時(1980-1981),我有幸成為黃麗麗老師卸下行政工作後的第一批親炙實習的學生。在大四實習的第一天,她就告訴我們:為了病患著想,她將會很嚴厲的看待我們的實習,並說:以前梁頭規定,物理治療老師中,要有人要負責繁瑣行政工作,就是 PT chief。PT chief 是不需要帶學生實習,梁頭離開後就是由黃老師擔任chief 工作,因此自那以後,她沒帶過學生實習,直到現在(1970年7月)。當年酷愛行政管理的我,暗暗記下來這個重點,也第一次聽到梁頭這個名字,畢竟比一直不知道哪幾個字的「梁熙正」好記多了。
後來廖華芳主任邀請我與王淑芬老師,共同撰寫「台灣數位博物館」物理治療歷史、系史,並策展「物理治療今與昔」,才逐漸了解原來梁熙正老師是本系最早具有物理治療背景的老師,也是學系第一個物理治療講師。他是在澳洲學習物理治療的,因此臨床技術都非常札實。除了WHO老師外,早年學系很多物理治療技術,都是他傳承下來的。這幾天,我整理資料時,看到幾張老照片,但是說老實話,因為我沒看過他本人,且撰寫系史時的年代久遠,若要我再看照片指認梁老師,我想會有相當的難度。
今年10月22日再度聽聞到梁老師的名字,竟是他的噩耗;廖華芳老師跟大家傳遞來自休士頓的消息。看到訊息時,心裡一片愕然,台灣物理治療的早期人物逐漸凋零;我們再不寫歷史,很多真相都會掩埋在歷史的巨輪中。因此我雖然忙於搬家,但仍自薦做整理紀念專刊的工作;並請主任將本系電子報「物治人物誌」11月號,改為以梁老師為封面故事,製作其追思專輯。主任原屬意找休士頓的林琬真學姐負責編輯;物治人物誌出刊日為每月8日(吳英黛主任說:逢八必發),時間相當緊迫。因此我建議要群策群力,可以併行資料整理,因此在10月29日,由王主任創立一個LINE群組,將早期的系友集合討論。在現代科技的協助下,天涯若比鄰,很快地我們找到更多的資料。
由於本系創立於1967年,而梁老師是1968年到學系,並於當年拿WHO獎學金出國三年,後於1974年離職,在學系停留時間為6年。由於年代久遠,學系辦公室幾經更迭,並無當年的資料。系辦高雅雯秘書打電話問學校人事室、教務處,甚至找到之前的學系留存的泛黃資料,我們拼拼湊湊,才慢慢地拼出全貌。感謝第一屆廖喜梅老師(梁夫人)提供梁老師的行誼,才得以於10/31整理出大事紀。其中有一段也花了我們一些時間討論:梁老師是1966年畢業,但學校人事室資料記載:他是1968年到校。由於不想一再地打擾師母,我直覺認為可能是人事室資料不全。故轉向當年的學生第二屆劉寶猜老師、第三屆朱美滿老師詢問當年上課的情形。但因為當年他們還是在學的學生,對學系老師的聘任也不清楚。直到幾天前,我才突然想到:梁老師那兩年可能是在服兵役,所以學校到校日期沒有錯誤。但歷史記載不容有絲毫錯誤,未來有機會,我還是要向廖喜梅老師求證。
這兩周,我不斷地跟學長姐們討論早期的授課狀況,,內心感觸甚深。當年本系是在WHO的扶植下成立。WHO每25年會對下一個四分之一世紀(quarter)的世界公共衛生主題的趨勢做研究;在1975年的主題是復健(rehabilitation)。因為上一個主題是感控(infection control),研究結束時建議各國成立疾病管制局(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假如各國皆有CDC,則可預期將會有效的延長了人類的生命;因此下一個主題變成是復健。然而不知道復健相關人才培育的養成教育要放在那一個層級,因此就在沒有復健人才培育的亞洲地區進行養成教育層級研究。當時把學士級的物理治療師養成教育(entry level)放在台灣,而其他不同國家則是不同的養成教育體制。因此台大早年的物理治療教育師資是由WHO提供,老師有來自澳洲、英國、菲律賓等。而梁熙正老師與蘇美滿老師則接受WHO獎學金分別至海外學習物理治療或復健護理,時間約2-3年,需再查證。
在與許多學姊的訪談中得知:早年前幾屆學生上課非常辛苦,主要是因為WHO老師來自不同國家,因此必須全英文上課。然而外籍老師有英國腔、澳洲腔、菲律賓腔,而本土的醫學院老師則帶日本腔,所以聽英文的醫學或物理療課程的學習相當辛苦,有很多時間要靠自學,才能真正了解老師的意思。此外,外籍老師採用主動學習、上課討論的教學模式,更讓原來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台灣學生叫苦連天;很多學生都認為沒學到東西。因此梁熙正老師與陳東初老師就於下班後主動教導學生臨床技術,讓學生有較大的學習適應。他認真的看待每一件事,熱心助人,是大家很感念梁老師的地方。
今年梁老師雖然已經離開了,但他的精神將會長存。我在訪談中,回顧我自己的臨床實習,發現很多制度是梁老師當年建置的基業,才能將台灣物理治療立於成功之地。雖然我沒見過他,也沒跟他說過任何話,但我們都是他認真執著看待每件事的受益者。願他榮歸天國,常伴主懷!
(作者係本系1981畢第11 屆系友,現為本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