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換學生初體驗
- 2019-04-17 21:22:38
- 作者 沈佳蒨
來香港的一個月,見識了許多不一樣的文化,實習上看見了不同的制度和想法,生活上體驗了不同的食物和生活模式,第一次離家背井的日子,得到了心靈和思考上的成長,學到了更多勇氣,或許這不算趟旅程,但許多的回憶仍然值得珍惜、值得感謝。
理工大學負責接待我們的老師是Rufina,他安排了四位同學照顧我們在香港的一個月,從第一天在機場的歡迎便讓我們感受到滿滿的溫暖,香港雖然是個陌生的城市,有了他們忐忑的心也頓時放下了一半。香港地狹人稠,人口密度排名世界第三的香港充斥著高樓大廈,隨便抬頭一望只見一線光,這個地區充滿著各式各樣的人種,除了最大宗的普通話,英文對香港人來說也是生活上的第二語言,倒是我們最熟悉的普通話比較常在大陸觀光客的周圍才會出現,也因為香港是個從四面八方族群來定居的地區,這裡有外國人、中國人、還有東南亞地區的外傭,這是文化上不同於台灣很大的差異。
我們在理工大學裡面附設的私人診所上班,帶領我們的老師是以嚴格出名的資深治療師,從香港PT學生耳聞其名色變的情況,我們也開始擔心接下來一個月的實習日子。診所不同於在台灣實習的醫院,私人體制也和公立體系有著天壤之別,少了健保的福利,在這裡看一次PT可以去香港迪士尼樂園玩一天,金額相當於2000塊台幣,想當然爾其服務的品質及治療師專業程度更是有所要求;診所裡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訓練器材和儀器,最讓我們驚訝的莫過於兩台衝擊波(shock wave)和等速肌力訓練儀(Cybex),過去僅在研究實驗室中見識的儀器,在這裡則是十分普遍使用的治療方法,除了機器型態皆差異甚大之外,脊椎患者的評估更是我們在這裡學習的重點,因為思考模式迥異於過去我們在臨床上大量使用McKenzie的概念,Maitland是這裡教學的主軸,指導老師在觀察我們評估下背痛病人幾次後,便開始和我們討論思想不周全的地方,他認為多使用重複性的動作測試結果來看下背痛會無法看見病人的全貌,於是又耐心的帶著我們走過一次LBP clinical reasoning,但聽懂和真的能夠自己運用還是差了好大一段差距,我想這部分還是到實習結束仍然不足夠的地方。實習中另外的挑戰是語言,除了指導老師是全程使用英文和我們溝通外,多數的病人聽得懂國語但不太會表達,在無法理解廣東話下便只能使用英文,唯獨在老師和病人溝通時也是全程使用廣東話,能夠從中獲取的知識變少了許多,到國外才能又再次體驗到語言能力的重要性,尤其香港是個如此國際化的城市,到國外念書是稀鬆平常之事,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不足和渺小,還有更多要學習的地方。
實習臨床老師不斷的提問也讓我們更懂得去思考原本既定的印象和習慣使用機器背後的原理及最好的設定方式,例如針對急性和慢性疼痛使用IFC的頻率便不相同,因為使用不同的理論方式去減緩疼痛感覺,而對於自己給予病人治療的項目中,無論是運動、徒手治療或儀器,背後永遠都要有個理由去解釋,去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也才能夠給予患者最精準的治療。
一個月無論在學習上或生活上都有著特別的衝擊和體驗,收穫良多,很慶幸自己能夠到有如此特別的機會,一圓了從小當交換學生的夢想,也證明自己可以有能力在外面生活,或許下次會想挑戰更遠的地方、文化衝擊更大的國家,也才能發現自己有多喜歡原本的家鄉!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香港大麥克套餐(他們叫巨無霸)只要台幣80塊,來香港一定要吃,麥當勞凍奶茶超好喝而且台灣沒有喔XD
(作者係PT97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