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攝影新手的幾個不要

編者按:洗鏡光老師是DCView的高手,擁有多年攝影經驗,文章常有獨到之處,本文是經洗老師同意後的轉載,原文:洗鏡光,DCView.com達人(http://blog.dcview.com.tw/article.php?a=DzIFYgNkBDs%3D

 

==================== 本文開始 ======================

 

這一系列的第一篇是幾個「不要」。以前在國外論壇上陸續發表過若干篇類似的貼文,此地把它們整理成完整的一篇,這些「不要」絕屬個人想法,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體驗,當然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您不同意我的看法是十分正常的。

不要太相信一次到位的論調

如果到各大論壇問要如何採購器材,遲早會有人建議一次到位,指的是一次就把頂級器材(譬如好機身加上什麼大三元之類的鏡頭等等)買齊,這通常是基於一個想法:可以在一段時期內不用換機,而且拍不好也不能怪機器不好。很言之成理,不是嗎?但前提是要有錢。然而大多數或絕大多數生手為購機都得省吃儉用一段日子、而不會是有錢一族,縱使是買大X元中其中一元也得考慮再三,所以「一次到位」可能只是個幻想。再者,把大X元買齊之後就會停止嗎?未必,有了大X元之後沒多久很可能會買85mm f/1.4(或f/1.2)、135mm f/2(或135mm f/1.8)之類,因為拍人像的發色與散景特別好,也或許又得加上24mm f/1.4或35mm f/1.4等等,因為室內太窄而這些大光圈廣角定焦鏡特別好用。事實上,玩攝影那麼多年,很少看到買得起器材的朋友是真的一次就到了位的,而是一次到位到第一步,往後再添購新器材時也是一次又一次地一次到位到下一步,幾年後等到想要的器材差不多都有了之後,廠家下一波的大X元(或新版)出來了,於是又從頭來過再玩一次到位。如果您口袋有錢,這種週而復始的一次到位無底洞當然不是什麼問題,但若口袋乾扁,那就最好忘掉這個一次到位的論調。

換句話說,我們最好務實些,在剛開始學攝影時買我們買得起、而且也最常用的器材。幾十年前,大多數SLR買家都是一台機身加一個50mm標準鏡頭,用熟之後再慢慢添加新器材,畢竟對生手而言買第一套是學習用,透過它把攝影觀念扎根、把攝影技術練好才是主旨。或許有人會說,有些題材沒有好器材就拍不出來,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若您一上手就要拍那些需要特殊器材的題材,那就似乎有點好高騖遠、還沒學會走就要跑了。所以,誠懇地建議您回到基本面、把觀念與技術先學好了再向前走,要不然給了您關老爺過五關斬六將的青龍偃月刀,用起來恐怕還不如一把開山刀順手,因為您還沒練成關老爺的身手,就這麼簡單、沒啥大道理。等到基礎打好了,知道自己需求之後,一次到位的論調或許就不值一文也說不定。

不要太相信論壇或網誌上的言論

這一點肯定有不少人反對。隨著網路發達,人們的閱讀習慣也跟著改變,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有了問題會自巳思考、問親友、問老師、問認識的高人、或是到圖書館或書店去翻書,現在的人則習慣上Google搜尋或上論壇發問。因為網路是公開的,每個人都可以架個網站、建個網頁或網誌什麼的,所以在論壇、網頁、或網誌上放言高論並不是一件什麼了不得的事。正因為如此,Google搜出來的網頁中很可能垃圾多過有用的資訊,而且以訛傳訛的錯誤資訊也所在多有,若干人吸收這些錯誤資訊後不加過濾(或許根本就不知道是錯的)就在各大論壇上一而再、再而三傳開來,久而久之深值人心後要改正就十分困難了。這是常上論壇發問或用Google搜尋的生手的最大困擾,因為生手多半是張白紙,如果起頭就得到錯誤的第一印象,寫到白紙上後就很難抹除,於是不自覺地也跟著錯下去。這種以訛傳訛然後深植人心的錯誤觀念不勝枚舉,譬如說,近拍能力1cm會比2cm來得強,ISO值是EV定義的一部份,景深是鏡頭的特性與片幅無關等等。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在國內論壇一再出現,雖然偶而有識者會指出錯誤,不過他們卻常反被有錯誤觀念的人嗆是錯的,日久以後願意出面指出錯誤的人就愈來愈少。於是,白紙樣的初學者在被眾說紛紜弄得一頭霧水後會相信誰呢?依比例原則,西瓜靠大邊站當然就跟著錯了。另外,論壇也者不過就是個七嘴八舌聊天的龍門陣,回您問題的人在知識與技術上可能與您不相上下、但口氣斬釘截鐵卻十足像個權威高人,所以論壇的言論視為相互交流就好,有時還真的不能當真、不能全信的。

如何得到正確的知識呢?這不外看書或上課。上課當然是最快最好的方式,但再好的老師只能領您入門、修行還是在個人,所以讀書(特別是讀好書)是必要的。什麼是好書?坦白說這與您的程度有關而沒有定論。如果您什麼基礎都沒有,上個基礎班會有幫助,有了最初步知識後,不妨找(或借)一本薄的、自己看得懂的書,對照著手冊依樣葫蘆一番。玩熟之後再買一本講得仔細的好書做參考、好好磨練,有了實力用Google或上論壇時才能分辨什麼是真珠、那些是垃圾。古人說開卷有益,指的是讀經典好著作、而不是那些垃圾資訊,但也只有知識到某個程度才能欣賞比較深、而且比較紮實的書與網頁。

建議您讀書、甚至讀好書的理由很簡單,書本給您一個有系統、按步就班循序漸進的知識系統,在沒有基本功的前提下,靠上網查詢或上論壇發問得到的是斷續甚至支離破碎的知識、也可能只是一大堆「若這樣、就如此這般」的口訣,這類無根的知識很難幫您解決新問題與迎接新挑戰。只要想一想在學校中不太可能不讀教科書、單靠問問題就學會甚至融會貫通一個科目,由此應該不難理解鼓勵您去讀書、並且讀好書的理由。

不要養成Trigger-Happy的習慣

數位相機最大好處之一就是拍完了馬上看、失敗了立刻刪除,不費一分一毫,於是很多用數位相機的朋友很自然地會養成Trigger-Happy的習慣;換言之,看到一個景之後就不斷按快門,這邊拍拍、那邊拍拍,有點像用散彈槍打鳥,轟然一聲後希望幾十或幾百個子彈中有一個會命中目標。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論壇上常會看到誇耀一週的旅遊會拍幾千張照片、一年下來快門次數破十萬的壯舉。

坦白說,沒有思考的拍攝方式對了解攝影與磨練技術不會有多大幫助,當然若您只是拍得好玩又另當別論。所以,在拍攝前不妨用眼晴或心靈嚐試看出一個期望的拍攝角度,思考構圖的方式,再從景中的明暗對比與強調的所在定出焦距、光圈與快門速度,然後按下快門鈕拍攝照片。在這兒,多拍幾張的用意是確定曝光正確,以及使用不同焦距、不同拍攝距離、不同視角、不同構圖方式來表達心目中的理想畫面。這樣的拍攝方式是從觀察與思考出發,經過實驗,了解錯誤與成因,從而得到教訓與經驗、學到東西;總之,多拍幾張應該是有觀察、有思考、有計劃的行為,而不是未經思考地亂槍打鳥東拍拍、西拍拍,最後再挑滿意的一張,這樣的拍法很難累積經驗、學到東西。

不要一味只追求DSLR

多年來觀察國內論壇與用戶的發言,我發現國人普遍有把DSLR的位階定得比DC高的傾向,至少本人就有若干次這樣的經驗。舉個例子好了,有次在國內旅遊時正巧碰到一個街頭表演節目,拍照的人十分多,仔細觀察週圍影友後發現他們的裝備都十分精良、近九成是DSLR配上中高級鏡頭。那時手上拿的是一台Panasonic FZ-10,我發現湧到旁邊的影友們幾乎都用一種很奇怪甚至鄙夷的目光看我或我的相機,換個位置後的左右鄰依然有相同的目光(或態度)。奇怪的是,我去過不少國家、擠在不少DSLR加名貴鏡頭的攝影人群中拍過不少名勝與集會,很少有人會在意我手上拿的是一台DC,反而是想看看我這個老外究竟拍了些什麼,有些當地人還會向我要照片,因為我拍了些連當地人都不知道的當地景物。這讓我聯想到國內用家是否把DSLR有意無意地提高一級、視為代表階級或技術的化身?拙著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剛出版時,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指出(大致上)玩DC的人不需要這本書中的知識,而且一口咬定書中大多數的照片是用DSLR拍的,但事實是90%以上的照片用的是大大小小不同的DC。

然而相機只不過是攝取影像的工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同場合不同需求當然就會用不同的工具,所以DC與DSLR之間其實沒有高下之分,如果硬要分出差異,那就是工具的選擇各有特性而已,當然也就沒什麼一定得推薦DSLR的理由。DSLR的確提供了比較高的影像品質、比較快而且準的對焦與反應速度、以及交換鏡頭所帶來的系統彈性;不過從學習攝影的角度來看,DSLR並不必然提供更多的選項,再因為價格較高、體積較大、重量較重,很可能讓期望輕裝的朋友卻步。有時想,用最簡單的SLR拍正片加掃描恐怕還能逼初學者好好思考攝影的真諦。此外,目前類SLR(SLR-like)有高變焦比的DC功能也不差,從基本廣角到400mm(135底片的等效)焦距方便取景構圖,縱使是小DC的功能也相當齊全,它們都是很好的入門機種。總之,初學者的主要目標是學習並且了解攝影的內涵與技術,由此而選擇一台買得起、用得著、學得到東西的相機,這是常聽到「鏡頭後面那顆腦袋比較重要」的理由,我們應該用人頭指揮鏡頭、而不是讓鏡頭指揮人頭。

不要做Pixel Peeping

所謂的Pixel Peeping,一般指的是把拍得的影像在顯示器上放得很大檢視,希望從各像素(pixel)的表現找出鏡頭、影像處理器、與像素本身的缺點。如果您是工程師、從事相機或鏡頭測試、或是得要印很大很大的相片因而對影像品質極高,Pixel Peeping是有其必要的,因為那是您謀生吃飯的本領。反過來,如果您只是初學者,就忘了Pixel Peeping吧!因為這麼做對您追求攝影觀念與技術的目標關係不大,陷入Pixel Peeping的迷思(譬如找雜訊)後就會開始不滿意自己的器材,於是心思就放在換器材上,從而進入役於物(被器材駕馭)的旋渦,很難再回頭享受攝影與學習攝影的樂趣了。

事實上,許多器材的缺點(譬如解像力、對比、色散、雜訊等等)是很明顯的,用不著放大或放大很多倍才看得到。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後,今天的器材比半世紀前大師們所用的器材已經好得多,但這些大師們的作品卻不會因為所用的器材不完美而被人忘卻,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作品中的意境。所以我認為,初學者應該把精力放在學習攝影與磨練技術上頭,而不是斤斤計較影像中的「物理」缺陷;至於避免這些「物理」缺陷就留到練好功夫、有了足夠的資本、知到自己真正需求後再說吧!而且這可能是兩三年以後的事呢!

不要太計較「專業vs業餘」這個論題

所謂的專業,指的是用來謀生賺錢的技術與知識。有些行業只有專業而幾乎不會有業餘,譬如醫生與軍人,但有些行業專業與業餘卻沒多大分別,主要的差異就在於有沒有用該行業的專門知識謀職賺錢(或有沒有專門學位)而已,最好的例子就是玩電腦(程式設計)與攝影。其實這兩個行業還很類似,每個人都可以買一台電腦在家裡學寫程式,但卻不一定靠寫程式謀生,這些業餘玩家的程式設計技術會輸給一般專業人士嗎?答案是不一定,至少在電腦發展史上很多里程碑是在家中做出來然後再商品化的,譬如Apple、Microsoft、Google、Yahoo等都是耳熟能詳的例子。

本人在得博士學位之前沒有電子計算機科學的學位,知識與學問都是在陰錯陽差中被頂頭上司逼出來的;事實上,我在大學時第一個學期的程式設計得了個補考(或哀求過關,記不起來了)、第二個學期是胡混剛及格吧!不過已經很久、記不清楚了,反正比剛好及格好不了多少。在當年,計算機科系的畢業生視我為不專業(沒有本科學位),不是本科的朋友想當然耳認為是專業(至少會寫程式),我自己倒看成是半專業。然而在工作場所寫程式只是一部份、還有其它研究工作要做,所以很勉強地可以說成是1/4專業;但看過我以前的書的朋友大概都不知道我的工作頭銜是什麼,認為我是科班出身、靠寫程式謀生也說不定。

我提出這一點的原因,主要是想提醒初學者知識與技術(至少在攝影與程式設計)其實沒有太大的專業與業餘之分。專業人士因為工作需要而得多知道與工作相關的細節知識與技術,您不做那一行就不知道或不需要知道,在這一點上專業人士是比業餘人士強很多的。反過來,很多專業人士每天反覆做相同或類似的工作,技巧滾爪爛熟,如果不時時想到創新很容易就會染上匠氣;然而業餘人士卻可以海闊天空無拘無束尋找創意靈感,在攝影與程式設計上其實不會輸給專業人士,或許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論如何,一個新手在開始時根本不需要有專業與業餘之分,因為他(或她)還是在培養基礎的層次,沒有這些基本素養既成不了業餘、更不用說專業,只能說是好玩。所以,在開始時應該忘了「專業vs.業餘」這檔子事,好好打下基礎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不要有一步登天的想法,胸懷大志是很好的,但也一定要有實現理想的能力。

不要有太強的品牌情結

嚴格來說,目前各家的入門機種雖然琳瑯滿目、各有擅長,但以基本功能而論差異則十分有限,或許A牌的X型在自動對焦上比B牌的Y型快,但後者的測光(或白平衡)又比前者準,如此而已。若要學好攝影的基本觀念,相機至少要有可變P模式(shiftable Program mode)加上曝光補償,這樣才可以練習曝光控制,若相機有光圈先決A模式、快門先決S模式、甚至於全手動M模式就更好了。幾乎所有DC都有全自動P模式,所謂的可變P模式,指的是相機在P模式下選好光圈與快門速度之後,還容許使用人改變這個組合;譬如說,如果相機選擇了f/5.6與1/125秒,在可變P模式下使用人可以改成f/4與1/250秒、f/2.8與1/500秒、或f/8與1/60秒、f/11與1/30秒等等。加上曝光補償功能,這類型入門簡單機種幾乎可以讓使用人調出A、S、與M模式下任何的光圈與快門速度組合,所以經費有限的朋友不妨從這一類型的機種開始。高階以及類SLR機種差不多都有A、S、與M模式,DSLR就更不用說了。一旦把曝光與測光的基本道理弄清楚之後,在純技術層面上前方差不多就是坦途了。

初學者最重要的是了解一台相機是否有完整的曝光(與測光)功能,然後依預算選相機,正因為如此,廠牌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當然,避免購買太容易故障,或是維修費用太高的機種則是人之常情。另外,也應該避免太相信「A牌X型顏色很漂亮鮮艷」、「B牌Y型的鏡頭很銳利」等等的廣告或推薦,因為漂亮、鮮艷、清淡等的感覺會因人而異,張三眼中的清淡對您而言可能已經鮮艷,而李四眼中的鮮艷對您來說也許會認為過份到庸俗。同理,一張照片的銳利程度可能來自鏡頭、也可能來自相機中的影像處理程式,他人眼中的銳利照片您看起來可能不會很舒服。事實上,照片的色澤、對比、銳利度等等不但可以在相機中調整,也可以用軟體事後修正。

總之,各家的入門機種在性能上其實相差不大,所以不必有太強的品牌情結,依您的預算、需求、操作手感等做出發點選購才是正途。在選DSLR時也不必為「A牌的鏡頭群有多豐富」的說詞迷惑,因為對一個新手而言,縱使A牌有200種不同的鏡頭可供選擇,您可能只會買一到兩個涵蓋常用焦段的鏡頭,剩下來的188個有80%以上您這輩子可能都不會想去買或想去用,有些可能還買不起。因此在起步時就從最根本的開始,其它的考量留到兩三年後有了實力、打算昇級或換機時再說吧!

不要用網上的照片衡量相機的能力

在論壇上常看到新手說在某處看到很多拍得很漂亮的照片,因此想買拍那些照片的那一型相機。這種想法有兩個根本問題:第一,拍出好照片的主要原因是用那台相機的攝影者的功夫,而未必全然是相機的功勞。把一台頂級相機給一個才入門、連基本知識都還在摸索的生手使用,拍到十分出色照片的機會是很低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在網上看到「為什麼我的相機拍不出類似結果」的原因,所以有此想法的初學者似乎忘了很重要的一點:關鍵在技術而不在相機,認為有好相機就一定會拍到好結果似乎是天方夜譚。

第二,網上貼出來的漂亮照片絕大多數是經過後製的,也就是已經用修圖軟體修過的,有些甚至經過大修特修、修到與原來拍到的結果差十萬八千里也說不定,但這些作者卻鮮少會告訴他人修了些什麼地方,於是以這些照片做選擇相機的基準當然不合理。如果要以他人拍攝的照片做選購的參考,這些照片最好是沒有經過修飾的,而且也得知道拍攝時所用的參數(譬如銳化的程度、色彩飽和度、對比、白平衡等等),當然能夠了解拍攝現場的照明情況就更好了。在不知道這些條件的前提下而直接用照片評定相機性能與特色,是不太可能得到適切的結論的。事實上,用網上的照片做評定的標準還不如向朋友借一台用上幾天,這樣的親身經驗可能更精準。

另外,網上還有頗具規模的評測網站,有些甚至提供了兩台相機的比較,這些資訊應該很有幫助。不過要注意的是,做評測工作的人也有先天的偏好以及測試過程的誤差,所以不同網站的測試結果也可能會有相當差異,然而多看幾個網站、了解各家的測試過程與技巧之後,逐漸就可以理出個頭緒。至於那些時下流行的開箱文,看看就好不必太認真,大多數開箱文給您的參考是盒子中有什麼零件,而沒有紮實的評測。

結論

其實沒有結論,以上只是很多年下來自己的經驗與從網上觀察到結果,然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體驗,當然就會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認知。所以,以上幾點僅供參考,您不妨博採眾議整理出您自己的觀點。這樣就寫完了給新手建言的第一篇,接下來是不定期的、有關觀念與技術的各篇,請各位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