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琴與舊琴 ,淺談

  • 2022-12-29 02:37:18
  • 作者 亞軒

 

小時候, 看見哥哥拉琴心裡很是羨慕 每次總要悄悄的溜到琴邊用著渴望的眼神輕輕的摸兩下哥哥的小提琴, 後來每次媽媽帶哥哥去上課時我所幸大聲哭鬧著「哇…我也要...我也要…拉小提琴…」老媽拗不過我的要求於是半推半就的開始了我的習琴生涯。

其實, 正式愛上小提琴是在國中一年級時一次音樂課的才藝表演上。那時同學們一個接一個上台展現自己的才藝,氣氛也並不是十分輕鬆,我心情實在是很緊張,而很快地便輪到我上場了。為全班演奏了一段居賀勒d大調小協奏曲op.15第二樂章,是首快版。輕快的節奏飛舞,推開了沉悶的寂靜,雨點一般灑落的手指,似乎按住了我焦躁不安的心情,我的琴弓緊扣著琴弦,飛舞之間拋出了一圈又一圈的輪旋,盪漾開來飽滿了前一秒鐘我還縮澀的自信。最後一個音,飽滿的上弓,我至今還能聽見那音箱傳來的陣陣共鳴,隱沒在爆發式的熱烈掌聲當中,我看見老師臉上也掛滿了笑容像我大喊encore,那是我這輩子聽過最響亮的掌聲。

而我在那一刻才明白音樂用以感動人的美麗,我的小提琴,不再僅僅是我個人的音樂,更是我所演奏的音樂,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小提琴試聽,曲目:Saint-Saens Havanaise, Op.83 片段 “小提琴試聽.mp3

提琴 - 是一種很特殊的工藝品,它會隨著時間的改變有不同的價值變化。一般學生用的練習琴,材料並不是很講究,用久了品質有退化的趨勢,因此視為一種銷耗品。但是一把好的手工琴,歷經200 - 300年的使用後,反而品質越來越好,有如老酒越醇越香,因此專業的演奏家,喜歡老琴,是因為她的品質會隨著歲月的累積顯出真正的面貌。

從學理上去分析,提琴經過長久的使用,漆與木頭兩者會逐漸緊密結合為一。木材膠質的純化,使得木頭分子的縫隙變得清楚均勻,讓共鳴變得更好。

而新琴的木片剛被組合在一起,此時每塊新木頭本身存在著自己的彈性,因此相互之間產生一種內部的應力,使得木頭共振不那麼順暢,當木頭老化之後,這些內部應力會消散,使得整把琴的木頭彈性會合為一體。因而長期使用的琴,琴音會變得純化、優美,較容易發聲共鳴。然而,人為的拉奏習慣也會影響木頭共振的方式,因此若是某一個演奏家長期演奏的琴,不管是音準或者拉奏的習慣,都會使這把琴逐漸偏向某種共鳴方式,而產生特殊音色風格,猶如人的靈氣注入在裡面。

琴老了以後,聲音雖然會變好,但是並不會有180度的大轉變,而是只是依據他的本質,聲音轉為通透純淨,發音基礎的方式必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相反的新琴的聲音雖讓人覺得有一種生澀感,不夠乾淨,反應較遲鈍,不易操控,因而常被忽略了其他的本質。但專業人士還是可以從其發聲的方法,聲音的集中度,色彩的豐富性,看出未來潛力,好的新琴就如智商有180的小朋友,我們會覺得他的人生大有可為,平凡音色的老琴則猶如60歲的老先生,我們會判斷他這輩子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通常一把好琴要經過相當時間的成長,才能展現最完美的狀態,所以作者在世時,琴的真貌並不被完全展現。歷史上最偉大的製琴家Stradivari從當年的製琴大師Amati的工作室離開自立門戶的時候,他的琴只能以不到Amati的一半價格售出,因為當時Amati是最有名氣的製琴家,但是300年後的今日Stradivari的琴在拍賣會上是Amati的15倍價格,前後相差30倍以上的售價。

 

 

Antonio Stradivari 1707 Cremona

「達斯金」為史特拉底瓦里鼎盛時期所打造,提琴狀況非常好,聲音清脆、透明、優雅,背板由一塊楓木製成,琴身長35.35公分,以二十世紀初收藏者及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達斯金(Samuel Dushkin, 1891-1976)之姓氏來命名,此琴於科希奧國際名琴典藏網站資訊裡的另一名稱為“Bellarosa”。

這把琴原為國際級小提琴家林昭亮所有:1983年林昭亮在倫敦一間提琴店發現,雖甚喜愛卻無力購買。所幸一位女士本著愛才惜才之心,贊助林昭亮買下此琴。從此,達斯金隨著林昭亮巡迴各國,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1990年,林昭亮將此琴轉賣給奇美博物館,亦成為第一把台灣本土所擁有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

 

 

 

Andrea Amati c.1570 Cremona

這把1570年左右製作的小提琴是安德烈(Andrea Amati, c. 1505-1577)晚年的作品,琴身不大且具有阿瑪蒂家族音色甜美的特質。研究資料顯示,琴頭由兒子安東尼奧(Antonio Amati, c. 1540-1607)所完成;另外,根據德國與奇美基金會年輪鑑定研究,此琴面板為單片松木,最年輕的年輪為1514年。值得一提的是,安德烈目前存留的提琴作品數量相當稀少,因此任何一把琴都極為珍貴。

 

 

 

Antonio Amati c.1588 Cremona

琴身:34.3 cm
安東尼奧.阿瑪蒂和兄長基羅拉摩.阿瑪蒂一起繼承父親安德烈.阿瑪蒂的製琴工作室後,攜手將父親的製琴技術傳承下來。

目前市面上常見兩人合力完成的提琴作品,但這把別稱「孟德爾頌‧阿曼達」(Mendelssohn-Armada)的小提琴,是由安東尼奧個人獨立完成,屬於體型較小的小提琴;當時提琴分為大小提琴(Large Violin)及小提琴(Violin)兩種尺寸,此琴即為後者。根據德國與奇美基金會年輪鑑定研究,此琴面板為單片松木,最年輕的年輪為1480年。

這把琴曾於2000年在克里蒙納博物館展出,在此之前,它曾為孟德爾頌家族所收藏,後來轉手至英國希爾公司(W. E. Hill & Sons);此公司位於倫敦,並且收藏了多把名琴。不過文獻並未記載此琴被兩者收藏的正確時間。

 

註: 以上提琴圖片及資料來自奇美博物館 目前三把名琴均由奇美博物館收藏

 

 

(作者係作者係本系PT96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