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雪梨大學交換經驗分享

在大五繁忙實習結束後,開啟一年在南半球的生活。在冬季尾吧落地雪梨,經過春天、夏天、秋天,又到冬天是離開的季節。剛到一個新環境,你會迅速的發現環境中與過去不同的元素,但視角裡不待任何批判、優劣高低之分,僅是客觀上感到差異。漸漸融入生活後,透過當地朋友視野裡,你可以聽見他們對特定人物、事情的觀感與價值關為何,周遭的人接受或排斥什麼。

雪梨聚集多元種族背景,你會遇到各樣背景的人,各國風味料理能在雪梨某個角落尋見。在雪梨第一次遇到來自科威特的人,當下聽到英文Kuwait腦中對應不出中文的國家名稱,只能離開後迅速上google地圖上搜尋。另一次是下課後跟同學邊走邊聊提及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島,對方分享說他媽媽也來自一個小島(Mauritius,位在馬達加家東邊的一個島),google後發現模里西斯大小約是台灣的十七分之一,這類經驗的慢慢累加,開始對自己國家的理解會有不同的想法。人生第一次在種族大熔爐的城市生活,與各樣原因來到這個城市的人相遇,對我而言非常有趣,無論是在雪梨長大、從外來到這落地深根、短暫過客、離開後再回來的人,聽著不同的人生際遇,你總不禁好奇自己會是哪一類呢。多元背景提供生活不同色彩,在世界足球比賽期間更是如此,記得比準決賽時到市中心旁的大螢幕轉播看比賽,摩洛哥輸給法國後,小部分摩洛哥支持者聚集起來,開始唱歌、敲鼓、跳舞,雖然聽不懂他們口中喊得口號是什麼,不過能旁觀感染那樣的氛圍也是相當有趣。多麼幸運,能夠在一個城市,感受到世界之廣大。

雪梨起伏的地勢自然地建構出了城市的空間感,偶爾在高處的視野一覽周邊,偶爾是在路面低處望向爬坡的終點並好奇上方街景為何,城市與自然環境(綠地、海岸、樹林)相容,跟台北擁擠的居住密度、人人在大樓裡的一小格空間生活是全然不同之氛圍,然而這些環境組成總難以精準描述。住在Innerwest Newtown 區域, 住商分離的規劃,兩層樓的街屋,天空從街道中間鋪蓋而下並延伸四處,住宅區整日遠離大街上的喧鬧,夜晚來臨後格外寧靜,晚上些許的路燈照明,總是能明顯感受到日夜的變化,一早被窗外的鳥叫聲叫醒也是常態,加上氣候宜人(雖然近期受極端氣候影響也越來越明顯),多數時候的天空是一大片藍,沒有雲朵點綴,陽光灑進每個角落,在這樣的"濾鏡下",總覺得人們都更和藹。便捷與有規劃的大眾運輸也是一座城市需要的,住雪梨最幸福的大眾交通運輸之一是搭渡輪(Ferry),往返南北雪梨之間,享受雪梨大橋與歌劇院之景。

雪梨大學的學生一學期規定修四門課,每門課6學分。總校區剛蓋好新的醫學院大樓(原先在另一較遠的校區),教室空間與設備都十分到位,地下室有模擬醫院病床之教室、學生自習空間、以及六張診療床空間供學生練習,醫學大樓裡含圖書館,其餘上課教室與操作教室。放上修課紀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有空再聊),非常喜愛其中幾門課的課程設計與授課老師,令人敬佩其教學上的呈現,整體而言,我覺得與自己在台灣的修課經驗最不同的包括對於作業或報告之要求明確,評量與給分的細節也十分清楚,另外是操作型課程的豐富性也是非常寶貴,作業單經過設計,因此練習內容具針對性、目的性,給予學生詳細情境,一個教案可能會在延伸在後續的作業單中出現練習不同面相,此外,作業或報告會給予明確的回饋與修改,因此是深度有意義的練習,期末評核的內容與方式也多元,更貼近生活實際需要應用之情境下出題,題目不一定繁多或困難,而是考驗學生的整合應用能力。學習上能感受到教師與助教是期望學生能真的學習、理解應用所教授的內容。

難以將澳洲所見所聞,以及一年生活囊縮在短短字句中分享給大家。許多大大小小的時刻仍歷歷在目,像是跟著澳洲室友們一起到投票亭投票(結束後一起吃了Democracy sausage,在澳洲投票前不用將手機收起);看著教師給自己作業的回饋說他認同不該迷失在名譽權力時的感動;看到醫學院有多樣訓練設備作為上課教室時的興奮感;又或是在準備骨科物治操作考試,與等會一同教室的同學緊張對看的時刻;是在朋友生日派對跳得盡興的一晚;是去紐西蘭自駕獨旅的兩周;是頭一次看到求婚方式是透過機尾雲寫在偌大藍天上;是坐在床上看著從小的網球偶像Federer Roger退休戰的直播,在床上跟著偶像一起淚流不止的一晚;是晚上走出家門,幾十隻蝙蝠從對街樹頭迎頭飛去的震撼感;是同學從台灣飛來,室友為她們料理一餐義大利麵(絞肉特地挑了袋鼠絞肉);是夏天還沒來,海水冰冷就先跑去海邊浮潛,二十多分鐘後全身發抖的一次;是B06的大家透過視訊讓我有機會參與拍攝畢業照、撥穗與畢業致詞;是跟轉角的麵包店老闆娘說自己要離開澳洲時,闆娘默默落淚,給了彼此擁抱與祝福。總總列舉不完的時刻。然而許多片刻,無論怎麼傳達總略顯空虛,不同的環境、不同文化、不同的社會期待下,只有在當下才能體會。

走一遭後,想起大三修籃球中級,到球場唯二的女生是我跟一位來自委內瑞拉來台大交換的資工女生,當下很意外畢竟來修課的都是系隊、甚至校隊層級的男生,很感恩有另外一位女生在場才不會顯得自己突兀。雖然沒有資格替她說明,但交換回來後,能理解當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一個人去面對全新的環境,同時也會放下原生環境或自己加諸在身上的"想像"或"限制",留下空白的空間去自我對話、與環境互動,容易找到簡單的動機與原因去達成事情,同時也留了空間讓向內觀,了解成長背景與環境如何形塑自己。簡短互動中我隨口問她來台灣的交換經驗怎麼樣,他回答說不錯是很值得的經驗,並跟我說有機會一定要去交換。在這個年紀能去交換是如此幸運的事,謝謝澳洲日子與沿路相遇結交的朋友們留在自己身上的痕跡,我喜歡這一切的加總。

對校級交換感興趣的學弟妹推薦去台大國際事務處網站,網站上有歷屆學長姊至各個學校交換的心得分享給大家參考。

圖一、二、三: Classroom

圖四: Baby Kookaburra in my front yard

圖五: Aboriginal flag (Torres Strait Islander Flag) - Standing on stolen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