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演講—非口語性的溝通
- 2020-03-07 15:12:57
- 作者 路詠貽
一天,系上給學生寄了一封信,說一位英國劍橋大學音樂與科學中心博士王俐晴學姊要回來演講,一看到演講的主題,喜愛音樂的我就決定一定要去聽這場演講:非口語性的溝通:音樂、肢體動作與情緒。
不過因為時間的不足,演講的內容有一大部分的篇幅在說明音樂與肢體語言是怎麼來影響他人,以及如何溝通。例如:有許多演奏家,無論是在演奏鋼琴、小提琴,抑或是單簧管等樂器時,有時候會以大幅度的身體律動來做為音樂表情。這麼說好像有點不太明確,但是可以想想看,演奏小聲的樂段時,演奏家們彎曲著身體,就好像蜷縮成一位駝背的老爺爺;而演奏大聲樂段時,又挺直了身體,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比起演奏時像個木頭人一般都不動,用身體做出音樂表情的演奏家更能將音樂的情緒傳達給觀眾。最後,學姊用簡短的時間介紹如何使用音樂來治療,對象大多數為身心障礙的孩子,例如自閉症,我們可以透過邊彈吉他邊唱歌的方法來教他說話與溝通的技巧等等,不過因為時間真的有限所以很可惜的沒有聽到太多詳細的治療內容與案例。
不過,結束了演講之後,我就興沖沖的跑去找學姊聊天,想要了解一下音樂治療這塊領域葫蘆裡到底賣了甚麼藥。才知道,其實音樂治療在英國算是普及的治療,而且也有學系可以就讀。(如果在台灣,音樂治療會被認為是偏方,而且沒有一個專業的執照可以證明有這項專業)不過如果要考進音樂治療專業科目,必須要會兩種以上的樂器,其中,最好要會彈吉他,因為吉他很方便攜帶也可以較容易做出和弦,是個相對較全能的樂器。除了要會兩項樂器之外,還要會作曲,因為總不能每次治療都彈別人的曲子吧,而且會自己作曲的話還可以根據個案的需要而做出適合個案的曲子來做治療。不過真正要如何治療就要看個人的造化了,其實後來想想,音樂治療應該也算是藝術的一環,沒有人會規定要用什麼樣的音樂治療甚麼樣的個案,音樂是活的,所以真正如何運用手上的樂器來治療還是看個人的專業。
對音樂治療有興趣的各位,是不是該練一下吉他了呢?
位於倫敦的諾朵夫羅賓斯音樂治療中心
(照片取自科學月刊王俐晴博士專欄報導:英國音樂治療教育與實務-研究與實踐的現況與展望http://scimonth.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_88.html)
(作者係PT105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