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科技創新及智慧應用演講之心得

這學期「骨科物理治療專題討論三」邀請柴惠珍教授講述「科技創新及智慧應用」,聽完後,頗有所感,因此跟大家分享。我的專業是運動教學,為使運動教學可以結合物理治療,跨領域來物治所學習,所有課程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學習與挑戰,透過這個難得機會聆聽不同專業領域的演講,感觸更深,也更堅定我跨領域學習的初衷,所有學術與知識彼此是有關聯的,要如何連結?必須自己先努力學習,同時也藉由與不同領域的專家討論,創造出新的火花,結合新的概念並去執行,就會有不同的見解與收穫。以下是我針對這次演講內容的心得:

大師豐富的個人簡歷:

柴惠珍教授人生經歷豐富,臺大園藝系畢業,跨領域攻讀國防醫學院生化碩士,後接受國防部徵召以公費赴美國雪城大學,再取得電腦及資訊科程博士。回臺後,任職國防醫學院副教授,並擔任三軍總醫院資訊中心主任,期間建置臨床醫療系統多項創舉,例如:三軍總醫院醫療影像、檢驗資訊系統、大電腦轉型至分散架構,及馬祖的遠距醫療合作等。後來轉任國防部資訊安全單位,95年晉升少將,成為我國第一位兵科女少將,帶領國軍通資部門建立首支國軍網軍資訊戰反制戰力,也就是外稱的「老虎小組」。退伍後任職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科技創新組主任、資策會研究員。現為臺大社會醫學科兼任副教授,台灣數位鑑識協會副理事長,是資訊安全、大數據、開放資料的專家。帶領的開放資料團隊,於2015年在全球開放資料指標(global open data index)評比,榮獲世界第一的殊榮。柴惠珍教授是橫跨數領域的大師,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效法的學習人物,園藝、生化、資訊,將不可能的交集結合於一身,能成為跨領域的翹楚,不外乎是比別人多一分學習及堅持學習的初衷。

國內教育政策雖倡導五育並重,但現實的教育體制主要還是重視學科,體育教學在教學環境中是最弱、最不被受重視的一門科目,隨時可被其他課程取代,唯有持續學習,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才不致於被淘汰。運動是我的專長,而物理治療不論在預防、促進、改善及復健等都可以與運動項目結合,體育跟物治息息相關,很多人問我為何還要再踏進校園學習跨領域學習物理治療,學習動機其實很簡單,只是想跨領域服務或幫助更多人。但在跨領域學習物理治療過程,面臨諸多新學習內容,也不時徬徨能否堅持學習動機,但聆聽柴惠珍教授豐富人生經歷及生活態度後,感觸自己更應積極面對任何學習的機會,堅持初衷。

「科技創新及智慧應用」演講的迴響:

這次演講的主題「科技創新及智慧應用」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份:大數據、數據經濟;第二部份:物聯網、智慧城市;第三部份:開放政府資料及第四部份:人工智慧。雖然短短一小時演講,但每部分都很精闢透徹,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對目前資訊界的變化與衝擊有概括的認識。目前大數據分析是學界與產界的顯學,也是人工智慧之所以再次熱門的基礎。大數據是創新、競爭、生產力的新金礦,而數據科學家擁有統計知識、科學經驗、及工程經驗,並採用科學方法及運用數據挖掘工具,找出新的數據洞察,進而提出創新的商業模式。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新興科技帶動產業變革;從網路服務、社群服務、行動服務,乃至現今的物聯網服務,都是運用大數據分析相關訊息,徹底的改變產業態樣。就像眾所周知的Uber叫車一樣,創造出以前根本沒想過的生活方式。另外,還記得柴教授語重心長的提及未來即將消失的商品及產業,由於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的興起,人工智慧是人工結合智慧,智慧是指人類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含邏輯、理解、問題解決、自我意識、學習、情感、規劃、創造力等,而人工智慧就是製造智慧機器的科學與工程。AI將全球職場重新洗牌,Gartner顧問公司在2017年預測:未來到2020年時,AI將取代180萬個既有工作,但會創造230萬個新工作;而世界經濟論壇 (WEF) 於2018年指出:未來5年將失去700萬個工作機會,未來80%的工作可能被AI機器人所取代,可自動化程度愈高的行業最先消失。柴教授提及會被AI取代消失的產業有:司機、農夫、製造業工人、會計師等;不會被取代消失的行業有:大數據科學家、VR設計者、物理治療師、醫生等;而AI創造的新行業有:人工智慧工程師、社會工作者、新型銷售和市場經理、新型企業家等。從教授舉的例子中不難發現重複性高的行業容易被取代,以人為本的行業相較不容易被替代但需要更專精及用心去經營,才能足以應付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

               圖1,柴惠珍教授精闢的演講

AI技術乃透過大數據所取得最佳途徑的方法,但人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身為教育體制下成員的我,在面對所有獨特個體時,所展現出除了知識的傳授之外,個人覺得重要的事,品德的傳遞,人與人之間必須存在關懷、扶持及自重,這些是冰冷的機器所做不來的,唯有出自內心的真誠,才能讓社會更加美好。

 結語

新科技帶給人們便利,同時也為各行業帶來衝擊。柴教授勉勵我們AI機器人還學不會的技能是「問對問題」,這是「人」最重要的價值,無法取代,唯有不斷的充實自我的本職學能,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專業能力。

 

衍生閱讀

  1. 維基百科 2018 :柴惠珍。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B4%E6%83%A0%E7%8F%8D,取得日期:10.14。
  2. 梅哥 2010 :通資電達人~柴惠珍將軍之1。取自: https://blog.xuite.net/meiyuan989/twblog/119760584-%E9%80%9A%E8%B3%87%E9%9B%BB%E9%81%94%E4%BA%BA~%E6%9F%B4%E6%83%A0%E7%8F%8D%E5%B0%87%E8%BB%8D%E4%B9%8B1,取得日期:10.14。
  3. 柴惠珍 2018:資安保險與數位鑑識。取自:https://cyber2018.ttu.edu.tw/keynote.php,取得日期:10.14。
  4. 柴惠珍。科技創新及智慧應用。上課PPT檔案。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 臺北市。 2019。

柴惠珍2015:透過政府資料開放,強化大數據產業扎根。取自:https://cyber2018.ttu.edu.tw/keynote.php,取得日期:2019.11.03。

(作者係本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