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醫服務隊心得與新改革

有道是「眾志成城」,但在服務隊,似乎不盡然是如此,有人因為想看見物理治療的更多面向而來、有人純粹為了服學、有人抱持懸壺濟世的情操……每個人的初衷都不全然相同,然而讀書會的相互砥礪,使我們增進學術的同時更熟悉彼此;居民熱情的邀約,讓我們臉上綻放一樣燦爛的笑容;星空下的漫談,在我們心中留下無可磨滅的回憶,每個人抱持不同的理想而來,在返回時除了理想的實現,更多了一份深刻的羈絆,這大概是我對這次服務隊的感觸。

有人可能會納悶,這服務隊心得怎麼寫的跟遊記一樣?當然服務的內容和精神是相當重要的,從一開始在家訪時被困乏的環境、無奈的眼神所震撼,並激起「想為他做點什麼」的服務精神,到義診時見證物理治療對居民的幫助,更堅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最後衛教時居民仔細聆聽的神情,使價值感自心中油然而生。這想必是所有參加過服務隊物治組的同學共有的經驗,但除了個人的收穫及成長以外,更重要的是將感動、信念傳承下去,傳醫服務隊有個隊訓:「行遍千山萬里路,傳承點滴服務心」,服務並非一人之事,不可能靠單打獨鬥解決所有問題(何況自己也還沒有那種能力),如果每個人都是來開急診刀,那或許你可以一勞永逸,但這裡大多數都是三高、肌肉骨骼的慢性疾病,想要根絕這種情況,只能透過一代一代仔細地運動指導、年復一年苦口婆心地衛教宣傳,所以這顯得「傳承」有多麼重要。

當了組長後,想法開始與過往組員身分時有所不同,以前總是只要想著該做這個做那個就完工了,也有學到一些東西,很棒,考慮到自己也考慮到居民,這是線的想法,但組長除了這些之外,還要考慮組與組之間的互動,這是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把時間的維度也算進來,不只是當年度的面,還要代代相傳逐漸將面堆疊,成為一個「體」。這真的有夠難,曾出過隊的人就知道,除非分到同一組,否則根本沒有什麼機會認識其他人,但今年的組員們以「治療」作為媒介,將一條條平行線拉攏、交織成一個面,與西醫組、其他組的成員從禮貌問候演變成嬉笑互嘴;而在面之上,又將感動、笑聲化作界面活性劑和強力膠,將年級間的隔閡消除,把兩個面緊緊地黏在一起。

從淑綺學姊那一代之後,回鍋服務隊的現象已不復過往,這實在是相當可惜,畢竟隨著年級的增長,我們也有餘力做到更多事,所幸今年大家都放得很開,敞開心胸,讓別人走進來,將自己手上的篝火傳遞給他人,如狼煙般一路照亮黑暗,也溫暖了自己,如同開頭所講的,我們因著不同的理由而來,帶著同一份感動回去,冀求這份感動的種子在我們心裡埋下,有朝一日再一起於尖石鄉盛開。

  • 新改革- 電子化家訪與病歷表單

今年傳醫服務隊有了一項看似不起眼,卻影響深遠的變革—電子化表單,雖然起因是某些往年的病歷竟然不翼而飛,而決定開始捨棄紙本避免重蹈覆轍,這般讓人啼笑皆非的理由,但如同一開始不知有何用的觸控程式竟能改變手機世界,這個原本只想拿來避免遺失的電子化也有著意想不到的功能。

在經過思索一番後,發現到它不只是個當年度登記的平台媒介,更是連接年與年的最佳工具,有了電子平台後,因為居民的家訪、義診紀錄一搜即見,我們不但可以對同一個居民省下每年一問再問的繁冗,更可以做到追蹤個案,這可以回答服務隊一直以來最為人所質疑的問題—一年來只來一次到底有沒有用?透過這個平台,我們可以知道他曾經接受什麼治療、有改善否,再來進一步看若沒改善該換什麼方法,假以時日,也能統整出當地的高危族群,特別標記以便之後進行家訪甚至居家醫療;除此之外也有著方便統計資料、建立家族樹等用途。

「行遍千山萬里路,傳承點滴服務心」,這是我們的隊訓和宗旨,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抱有一顆熱忱的服務心,也要配上過往的資料才能好好追蹤個案狀況,透過表單的電子化,我們傳承的不僅是資料,也是對居民往後健康的期盼,希望這項改革能對尖石鄉居民們有更多一份助益。

(作者係PT105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