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譽仁老師
- 2019-04-17 21:22:38
- 作者 編輯部
老師與物理治療
對於為什麼會選擇讀物理治療,老師表示他高中時讀第三類組,本來就有念生物,覺得讀醫學相關的科系還不錯,考完大學聯考後依分數填志願,原先以為陽明大學是私立的,經家人提醒陽明是公立的後,便把陽明的志願排在台大之後,分數到了便考入陽明物治系。進入大學後,老師加入籃球隊,並沒有非常專注在課業上,但到了大三,也許是對物理治療有比較多的了解,找到努力的方向,功課也開始變好。不過老師表示,真正認同物理治療的價值,是回到台灣任教之後。當年大學實習時,老師其實不太喜歡台灣醫院「白色」的執業環境,老師喜歡「colorful」的地方;此外,像是神經、小兒會碰到一些長期的個案,有時會使人感到鬱悶,便決定出國念書。
在美國念碩博士時皆是以研究為主,老師表示在國外研究是和臨床分開的,研究的老師教理論的課,多數時間會帶研究生做研究;臨床的老師教臨床的課,其他的時間可能有自己的診所等等。老師認為這樣的模式很好,畢竟時間有限,要兩者兼顧不是那麼容易。因此,回到台灣後發現環境不太一樣,教研究的老師也要教臨床的課,尤其是台大的老師要有臨床的工作,所以一開始老師不太習慣,但後來老師漸漸發現把理論應用到治療上是件很有趣的事,也許是因為在國外教的是解剖學,對人體的構造非常熟悉,並且碩博士時讀了肌動學和動作科學,因此對動作、病理性動作的機轉都非常了解,所以在臨床上,當病人有疑問時,能清楚向病人解釋治療內容,而當病人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些時,配合度也會較高。在大學畢業後曾工作一段時間,執業內容多為熱敷、電療、拉腰等,覺得沒什麼成就感;但回國後在PTC,須獨力面對病人,而當有些病人因為自己的治療而有所改善時,便感到這個專業能做的事情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老師認為自己是個有趣的人,從小到大志願一直改變,從最小的時候想當科學家,後來想做文創產業,到大學後想從事醫學相關,和「人」有關的科學。而像是讀PhD時曾修過工業設計的課,發現自己對這方面也非常有興趣,也許以後會去做這方面的事也說不定。老師認為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和經歷的事,對職業的想法也會不同,就算現在讀的是物理治療,未來也未必一定是當個物理治療師。
對於未來,老師希望能讓物理治療、運動醫學在台灣更受重視,並結合跨團隊的合作,也許能帶來不一樣的改變,讓台灣物理治療師的執業環境可以更好。
想對學生說的話
在台灣制式化的學制下,高中之前的學生能夠探索自己的空間很少,但到大學這件事變得非常重要,生活是不只有學習。因此在我們大學生涯的四年或六年裡,老師鼓勵我們多去探索自己、了解自己,成功的定義可以是由我們自己來下。並且,雖然有很多事情是不公平的,但「時間」是公平的,要試著每天都能覺得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好一點點,別讓時光虛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