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宅醫療研習之旅(上)
- 2019-04-17 21:22:38
- 作者 蘇信昌
2/8-9參訪了數個地點,分別是東京都復健醫院、若梅整合服務站、公辦民營日照中心、“MARU”運動據點。
「東京都復健醫院」位於墨田區北邊大眾運輸交通相對不便的地方,墨田區的老化程度較都內高,東京都復健醫院是該區唯一的醫學中心。參訪當天接待我們的是醫療福祉聯攜室,主責是堀田醫師和在宅團隊三名治療師(2OT、1PT)。
台灣除了過去台中市立復健醫院(簡稱:台中市復,現稱澄清復健醫院)比較接近東京都復健醫院外,台灣目前沒有專責的復健醫院,也較少醫院提供醫院的治療師出診到患者家裡執行居家復健(目前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骨科患者約每月10人的居家復健)。一般來說,從急性醫學中心出院後,如果符合急性後期照顧計畫,可以轉院到下游醫院(區域或地區醫院)來進行復健訓練,住院日期依照疾病類別約為3週- 6週,但大多還是屬於肌力和少部分的功能訓練,到目前為止沒有居家治療所與醫院可以配合支援執行居家復健的業務,此外我們也還沒有長照保險或介護保險來支付居家復健的費用,目前僅用長照2.0的財源支應。
對台灣的我們比較衝擊的地方在於,日本的患者在入住醫院第一週與出院前一週都會接受兩次居家環境的評估,並且能夠透過該環境評估,設計在醫院內的復健計畫。在東京都復健醫院住院日則與台灣類似根據不同疾病別有差異,住院時間平均60日,最長可到180天,都為了完整患者出院回家後的準備。在院內最特別的地方有幾個很有趣的點,1.配備有模擬開車的儀器,有方向盤和三面螢幕,螢幕上的是日本各式各樣的街道場景,非常實用。2.在職能治療部門設有塌塌米和壁櫥,還有電動升降地板設在浴缸前面,讓患者可以練習使用輔具進出浴缸,設有真正的廚房,讓個案可以練習煮飯。3.特殊曬衣的輔具,可以單手曬衣服。4.希望所有個案都到餐廳吃飯,餐廳內的餐桌與餐具都是經過特殊設計,避免在病房內吃飯,是因為鼓勵他們外出,未來回到家中也應該多多出門和其他人互動;戶外也特別設計平行桿讓個案在戶外空間練走,這點非常值得學習。
|
|
|
|
|
|
|
|
2/8是由職能治療師大場(Ohba)先生帶我們到個案家家訪,隨行的還有一位年輕的研修OT,第一位個案是漸進式的退化性疾病(印象中是SMA),每周可有一次的居家復健服務,在出訪前可以從醫院拿到一張描述個案概況的轉介單,類似台灣長照中心照顧專員評估後的個案資料,但台日雙方的治療師都沒有辦法取得個案的影像學報告,判讀影像學的能力也沒有在標準學制內(2016年開始台灣有DPT學程)。最令人羨慕的是日本有介護保險給付輔具租賃制度,所以一進家門就看到許多支特製的扶手,不用螺絲釘也能頂在天花板和地板之間,租賃價為100-200日圓/月,也透過輔具(如助步車,租賃價約500日圓/月)想辦法讓個案能夠回到社區,例如外出購物、外訪朋友、甚至希望能夠搭大眾交通工具找遠在北海道工作的太太。輔具的評估與租賃是在我們前往服務之前就已經送到案家中,等待大場先生過去教個案使用,當天我們也陪同個案外出到馬路上使用,居家治療師也會提供衛教單張教學個案在家執行運動計畫。
|
|
第二個是到社區支援預防訓練機構,在這裡我們看到PT在社區教學如何執行老人體適能檢測(senior fitness test),會場內的長輩看到台灣來的我們還十分關心地震的傷亡,十分感謝;他們執行的幾項分別是手握力、三十秒坐站、計時起走測驗和Kihon check list,與我們的預防及延緩失能計畫類似,但大場先生說由醫院端支援社區端服務的部分,有時候是沒有給薪,所以都是教導當地居服員或社工獨立執行,目前在台灣還有給付給指導員和協助員的薪水。
第三個是到一位當日上午剛在家跌倒的失智奶奶家中,進門時除了女兒,已經有一位照專(care manager)待在家中等待我們的到來,這在台灣是非常罕見的事情,台灣當地的照專一個月服務量約200-400位個案,日本的照專每個月僅15-20位,因此有狀況都可以直接到個案家作商討或轉介,當日奶奶身體蜷曲、頭歪向右側,精神狀態十分不佳,大場先生立刻開始拿出檢查用具(手握力計、血壓計、血氧計、聽診器等)來做評估,由於跟昨天相比差異很大,所有人都很擔心,可能是新的腦中風、股骨骨折或是壓迫性骨折,但經過評估暫時不是需要送急診的情況,我們也就一直陪著奶奶開始做懷舊治療,看著二戰時期的老照片、奶奶逐漸有了笑容、意識也比較清楚;雖然語言上有隔閡,但看這OT跟奶奶的對話,還有一些簡單的英文,我確實感受到氛圍的改變與不同,隨後我們要準備離開前,大場先生交代好如果有異常或是緊急狀況,應該要送醫院治療,討論其中三家醫院他們想要送去哪一家,最後離開時案女兒還送大場先生一袋文旦,可見居家治療師和家屬的關係是十分具有信賴感的。
(作者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