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 to stand工作坊

實習生放搬家假的第一天,就迎來了盛大的五十週年系慶。活動內容非常豐富,星期六有眾多國外首屈一指的學者的演講,從學理探討到應用,雖然幾乎全英文的內容令人聽得有些吃力,但收穫滿滿,學系也很貼心的設置了點心時間,給大家補充補充能量;第二天,一頭有學系老師們的演講,另一頭則是昨日外國學者們的聯合工作坊,在我們最熟悉的實習教室中,實際操作臨床上常見的應用。

在工作坊中,最令人影像深刻的莫過於一整個早上的“sit to stand “ 教學。這聽起來令人難以想像,為什麼需要花上幾個小時,來講解一個10秒鐘都不到的動作呢?但就是透過這樣從學理開始,接著分解每一個關節動作,他們帶著我們重新認識、重新細細的品味“sit to stand “的藝術。學理方面,有部分已在週六的演講中提到,而其他的就留給老師助教們向大家分享了(還是很怕自己講錯誤人子弟啊)。我就以實際操作上的技巧作主題來回憶。

執行坐到站訓練時,首先要將病人擺在一個好起始動作的位置:請他將臀部前移至床或椅子邊,約臀部至大腿的三分之一位置。通常有能力執行此項訓練的人已具備這樣的移動能力。第二步,將其雙腳擺放在90度的位置(結合臨床實習:可用治療師角色的腳在他的腳尖前抵著,以防他有較無力而滑開的狀況)。再來,治療師坐在他身側,靠近他的手伸直以旋前到底(fully pronation)的姿勢預備著,擺放在其後側腰椎(約L3-L5之間)。接著做外轉(external rotation) 使手轉成一個旋後(supination)的姿勢,來給執行者一個起始的訊號,使其身體向前向上(forward and upward)。再來是最重要的一步:治療師另一隻手在其膝蓋上做向地的壓迫(compression),同時在其後腰的手做肘屈(elbow flexion),使其身體被帶往站立的姿勢。

現場執行的時候覺得很神奇,因為執行者真的會感到一股被帶著站起來的力量,尤其是膝蓋上方的那一壓,角度須拿捏好,垂直向下,否則作用就失去許多。但在場的都是功能正常的人,這些對我們來說是「錦上添花」;實際應用在臨床上則可能需要較多的協助。由於我剛好接著就是跑神經,便嘗試著運用此手法。但是由於病人的下肢過於無力,除了腳抵著他的腳尖外,身後的手還要緊緊得抓著他腰上保護用的腰帶及褲頭,不然若他忽然「軟腳」(就像突然的knee buckling) 是拉不住的;但是膝蓋上的那一道力量則確實令我感到大不同。加上與沒加的情況比較下(感謝該病人讓我做這項實驗~),我拉著腰帶跟褲頭的手須用出的力道真的不一樣!

這次的講座真的令人獲益匪淺,雖然限於學習程度和資歷,所獲得的肯定跟老師、助教們不一樣,但能夠接觸更多的、不同角度的學理知識,還可以實際應用在臨床上,令人開心!很幸運這次可以報名到這麼棒的教學(與娛樂兼備的)活動,期待下一次的相關活動!

(作者係PT103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