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空間的變革
- 2019-04-17 21:22:38
- 作者 編輯部
1967年,臺大醫院復健大樓的四樓成為醫事技術系物理治療組的空間。有一間教室、一間實習教室、一間助教室、一間講師室、一間圖書室。1970年,物理治療組與增設之職能治療組合併成立復健醫學系,繼續使用復健大樓四樓。復健大樓一樓是門診,二樓為病房,三樓為職能治療及語言治療的治療及辦公空間。當時隸屬於醫院復健科的物理治療人力甚少,系上老師負擔相當部分的臨床治療工作,經常下課後就到樓下去治療病人。
坐在講師室的黃麗麗老師為辦公室訂了一個規定:如果有男朋友要進助教室,要繳「貢品」-牛肉乾-而且是講師室和助教室都要給,但是只能進助教室。因為助教室都是年輕女生,黃麗麗老師要幫忙看這個男生好不好。可見老師們關係之緊密融洽!
上圖為復健大樓四樓助教室。左起范亮菁、白偉男、陳昭瑩、胡家珍。
陳昭瑩老師的先生(當時還是男友)就曾經上繳過牛肉乾。
1992年物理治療系獨立設系,適逢醫院改建,學系空間暫時遷至醫院西址四西二樓病房空間,當時有會看風水的系友郭文宗說,那個辦公室空間的不好,需要用八卦鎮壓,於是把辦公桌排成了八卦的樣子。「八卦」辦公室維持的時間不長,1994年學系就遷至四東一樓了。
四東一樓原本是婦產科病房,病房遷走後作為學系空間。每間病房大小不一,最大間的變成教室,比較小間的作為辦公室,待產室則成了研究空間。當時病房的前後兩側都有走廊互通,前面是正式的走廊,後面是通往衛浴空間。老師們辦公室的後走廊,規劃一塊開會空間,名為「腦力激盪室」。平時從主要走廊進出各辦公室,因為有相通的後走廊,會出現「從A門進,從B門出」的情況,所以若看到老師進辦公室而在門口等待,也未必能如願找到老師。
醫學院各系過去一向習慣學系空間在醫院內,因為離實習場所近,師生都方便。醫院24小時有警衛,也不會斷水斷電,考試前留在教室開夜車是很多學生的共同回憶。直到2003年SARS疫情爆發,學系考量到學生每天上課必須頻繁進出醫院,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下,開始有意將學系空間遷到醫院之外。後來遇上醫院空間重新規劃,物理治療學系便在2006年搬入公共衛生大樓三樓。有了寬敞的空間,付出了少許交通、餐飲等生活機能方面的成本,與臨床環境的連結不似過去朝夕相處的緊密,但有了更適合做研究的空間。五十年來唯一不變的是,致力於培育物理治療人才的樹人精神。
*感謝簡盟月老師、陳昭瑩老師提供素材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