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其實離我們很近

大概是從大學前的暑假開始,擔任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約旦選手隨隊志工的經驗,使我對參與跨國交流活動深深著迷,而這樣的感受就宛如上了癮一般,前一個活動的震撼餘韻未減,就開始尋覓下一個能讓我熱血沸騰的所在。

2014年的夏天,我持續追蹤關於2017臺北世大運招募志工的消息,而就在去年底我終於通過面試成為外語志工,並完成C級志工所需完成的:12小時基礎訓練課程與8小時特殊訓練課程。由於非常想參與開幕式,且想了解媒體記者在這樣國際賽會中扮演的角色,我特地在開幕當天排班至媒體公關處當志工,其餘時段則分別服勤於國際裁判旅館(福華飯店)與桃園國際機場。

 

圖一8/5開幕式彩排前的媒體聯訪           圖二8/5開幕式彩排與新聞媒體中心的背板合影

 

8月5日是開幕式的彩排,這天我一路從下午待命至晚上九點多,確認往返臺北田徑場與松菸主媒體新聞中心的車輛都沒問題後才能下班。在開幕式彩排之前,田徑場的會議室內有一場媒體聯訪,主要由世大運發言人報告民眾試住選手村的感受以及說明目前各項賽事的準備狀況,另外也邀請了世界大學運動總會(FISU)的委員致詞。致詞過程中,口譯人員像是預先拿到講稿了一般,些許地方甚至跟FISU委員英文發表的內容完全不同,不管怎樣都要往「很期待世大運,台北市讓FISU非常驚豔」的方向導;另外現場記者提問時,官方與媒體一來一往的互動也很有意思,我聽起來回答的人完全沒有對問題的核心作說明,這天總算見識到了何謂四兩撥千斤之極致!

8月19日正式開幕,媒體新聞中心特別聘請外燴廠商,打點各類熟食、點心與茶飲,招待各家記者,包含遠道而來的外國媒體朋友享用。而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協助媒體動線的引導、開幕式活動流程說明、解決媒體提出的要求或問題。

圖三 8/19 開幕式媒體新聞中心的每張桌子皆備有延長線供記者發稿、整理照片時充電用

圖四 8/19 開幕式志工們整裝聽從工作人員的指示

 

圖五8/19 開幕式媒體新聞中心為招待記者準備的精緻茶點

 

  

圖六8/19 開幕式媒體記者進入田徑場的通道完全與民眾區隔圖中地面的走道延伸就是媒體新聞中心上樓梯後即可進入看台區的最佳拍攝位置

圖七 8/19 開幕式現場出動許多便衣警察因應反年改團體的維安問題在每個出入口列隊加強保護觀禮人員

 

圖八 8/19 開幕式此階梯為各國選手從小巨蛋內的休息區,步行至田徑場準備進場的通道由圖可見選手開心的舉著自己國家的布條,志工們也夾道歡迎

 

8月21日我則排班至國際裁判旅館:臺北福華飯店。主要的工作內容為:確認國際裁判們的賽事項目、比賽時間與場館地點,協助他們於排班時間內搭車前往工作地點,並記下車號與司機聯絡方式,隨時掌握裁判們往返賽事場地、旅館與選手村之間的交通狀況。這天的工作內容需要隨時處於待命狀態,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臺車要從旅館出發,將裁判載至不同的比賽場館,因此一刻也無法放鬆。不過我利用一些小小的空檔,跟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裁判、技術委員們聊天。我發現,裁判並不都是年紀很大的長輩,有些裁判看起來大概不到三十歲,讓人誤以為他/她是選手;而裁判間也會互相認識,知道彼此待會要在同一個場館工作時,就會露出欣慰、開心的神情。我遇到一位很有趣的智利裁判,一直想要騙我他來自中國(因為他的識別證上國籍縮寫是CHI),他還提到自己住在智利最南端、最涼爽的區域,來台灣這幾天除工作時間外,熱到完全不想踏出飯店一步;另外他大讚台灣人的熱情與友善,尤其感謝不管到走哪裡都有志工可以隨時協助;最後他很想跟我們學「go fuck yourself」的中文,為了向那些在路上亂騎車造成危險的人表達不滿,害志工幾個人哭笑不得,猶豫到底該不該教(雖然最後還是教了XD)。

   

圖九 8/20服勤於國際裁判旅館(左圖)手裡拿的是接駁車發車班表(右圖)與其他志工合影

 

這次擔任世大運的外語志工,雖然有點可惜沒被分配為選手的隨隊,但也因此有更多機會看看世大運的各部門如何運作。工作之餘我也把握機會,找各部門的工作人員聊天,希望能更了解世大運。我認為在志工管理方面,這次的世大運確實疏於溝通和經營,例如8月5日開幕彩排當天,官方網站要志工們中午12點報到,結果負責報到的人員不清楚何時才會有工作做,於是許多的志工就在小巨蛋裡或閒晃、或席地而坐、睡覺、滑手機,等了三個小時,後來向我服勤的媒體公關處、競賽處、交通處的工作人員進一步了解之後,才發現這是跨部門之間疏於溝通所導致的結果。由於是臺北市政府人力資源處管理如此龐大的志工人力,各部門是招標後發包給廠商負責,各部門與市府間對於志工人力甚少討論,在不了解會有多少志工協助的情況下,自然也無法做有效的工作分配,於是就出現了最近媒體常報導的「志工過剩」的情況。

擔任如此盛大國際賽事的志工,讓我頗有成長、收獲滿滿。像是閒置很久的英語口說終於又派上用場,發現由於世界各國的人數相當平均,聽到各式口音的機會幾乎相等,聽不懂對方說什麼是家常便飯,而我也從失敗的經驗中累積技巧,學習到:對母語都不是英語的人而言,若想要良好的溝通,說話一定要放慢、咬字清楚、儘量不要用太艱深的字彙;另外也從不同的工作任務中更加鍛鍊自己處事與應變的能力,例如:曾有國際裁判對交通問題不滿而向志工投訴,「要部門主管出面說明並解決問題,否則隔日將不會有裁判出場」,當下如何耐心地安撫裁判,並表現出充分理解與願意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這些都是我頭一次嘗試。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原來肩負著很大的責任,或許我只覺得自己是個小小的志工,但在這群外國人眼中,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代表著他們對這次世大運甚至是台灣人民的形象,因此不能不小心謹慎;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收穫就是擴展視野吧!也許是培養國際觀,成就更開明看待世界的胸襟,也許是從別人的人生重新思考自己人生,也許是交朋友,也許等這些經驗情緒沉澱過後我會有更深的領悟,而這份感受發酵後似乎已經開始醞釀,我慢慢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因為了解的越多,所以能夠放下成見,以謙卑的角度看待遇到的人、事、物。

很感謝這次能夠參與世大運,甚至有許多第一線面對國際人士的機會,也想感謝自己在某些時刻沒有畏縮,仍願意努力學習的勇氣,讓我越來越明白了:

世界,其實一直離我們很近。

不用去機場、不用前往風景名勝,

這個月,在這裡,

我們看到了世界,也讓世界看見台灣。

(作者係PT103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