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床服務到政策推動-用身教展現專業熱忱的廖華芳老師
- 2019-04-17 21:22:38
- 作者 潘懿玲
廖華芳老師(左2)和先生邱浩彰醫師(右1)、國內外 ICF專家美國Dr. Rune Simeonsson (右2)、北醫劉燦宏主任(左1) 2017 年5月一同爬山健身,顯示 ICF參與的重要性。由生活作息中,養成促進健康自我負責的態度,是ICF重要概念喔!
(感謝廖華芳老師提供照片)
廖華芳老師在今年6月獲得了衛生福利專業獎章。根據辦法,這個獎章是頒給”對醫藥……及社會福利之研究、策劃或推行具有重大貢獻” 者。也許有些人會羨慕廖老師好運氣,是得獎常勝軍;但若您了解廖老師這幾十年來如何努力以物理治療專業實踐她助人的理想,與她對物理治療的熱忱,您就接著能體會這個獎項背後其實蘊含更多專業對社會的承諾,讓物理治療被看見的決心,與對後輩傳承的期待……
廖老師的專業養成時期,是台灣物理治療剛起步的時候,那時的環境很辛苦,在師資缺乏、專業尚未被認可的情況下,老師們所有的工作都得一把抓,無論是臨床服務、教學、研究,還有公共領域的事務;這些”超人”們,其實是在一股熱忱與強烈的自我要求,以及大量的超時工作下鍛鍊出來,我想現在的時空環境已很難再出現全才型的物理治療人才。
作為廖老師的學生,老師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老師,更是我決心投入專業生涯,以及在工作學習的歷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導師。開始臨床工作,成為老師的學生兼工作夥伴後,我從不同角度認識廖老師。雖然系上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已佔去廖老師幾乎所有時間,但在老師這麼多年的臨床教學中,除了公務原因,她從來不缺席臨床教學,早上9-12點的教學時間,她總在前幾天開始批改學生預先整理的個案資料,比學生早到治療室,個案教學與討論直到12點多才離開。老師從不在意她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在臨床教學上,而專注於學生是否學到該學的內容,個案與家庭是否因此得到更好的介入治療,有時她還幫忙協調聯絡個案的介入資源,遠遠超過我們對於”教學”的期待,也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身教中,我們看見物理治療師的專業態度,也知道能對自己的專業有更多期待。
從早年與家長一起成立腦性麻痺家長協會,投身早期療育工作到推動國際健康功能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簡稱ICF),老師的工作生涯中,總少不了社會服務,在各種場域,盡她的能力使這群兒童與家庭能有更好的生活。近年來,老師更積極投入台灣身心障礙功能鑑定制度的改革與規劃,協助制度建立與人員培訓。推動過程當然辛苦,老師總是正面看待各種挫折,面對困難泰然處之;不抱怨環境,而是積極想出可行的改變方法,並有毅力持續推動與修正,這是我在老師身上學到的另一項功課。
聽廖老師演講或上課是一種幸福,同一個題目,每次的內容都加注更多新的觀念和想法;這是我認識的廖老師,一位樂觀,勇於挑戰自己的行動者!相信我們仍能一起工作很久很久;在她下一次得獎的時候,我還能繼續寫出她的蛻變與新教會我的功課!
(作者係本系畢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