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博士路~創造出更好的自己
- 2019-04-17 21:22:38
- 作者 汪佩蓉
曾經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想念博士班? 我當下總是答不出來,但事後冷靜思考這問題後,我的回答應是受到從碩士班開始指導我的教授廖華芳老師和一位國外精熟大師Dr. Morgan影響,想成為一位和他們一樣老師、忙碌之餘仍享受教學樂趣並熱於把畢生所學之成果分享給需要的人們。回首這段博士路,過程中就像爬一座喜馬拉雅山,歷經很多次心情起伏及許多挫折去克服,當面臨困境時且負面情緒漸浮現時,此時自己會用「國際健康功能模式」(ICF)概念反思目前的健康情形,很幸運地是我擁有超強大的環境因子支持。首先是親愛的家人們的關愛且保持身體健康,讓我無後顧之憂攻讀博士學位;其次,兩位指導教授(廖華芳老師和陳麗秋老師)和一位國外教授(Dr. George A. Morgan)的大力支持,不僅是學術研究專業的精進,例如:做有效率地文獻回顧、構思研究方法、嚴謹執行至論文發表,他們做人處事態度及對學生的用心是很值得我佩服;再者,完成博士路過程中獲得許多跨領域師長們的教導、周圍朋友們陪伴及關心皆是讓我堅持地走完博士路之促進因子。個人因素部分則是個人價值觀,拿博士學位是為了找到更棒工作且賺更多錢嗎? 其實我期待將所學到的知識對這台灣社會有一點貢獻,例如:我很喜歡和小孩互動,每當聽到遲緩兒童家長跟我說參加我活動有得到知識和正面能量,當下的我打從心底開心且更感謝他們帶給我不同學習,這也是身為物理治療師的使命嗎? 就是發揮所學專業技能並促進需要的人們身心健康。這樣的使命讓我覺得有充滿正面力量克服難關。至於參與層面看個人怎麼想,我雖犧牲很多假日休息時間來做研究,但一有機會就會努力發表論文並參與國際研討會來拓展視野或系上也時有國際級大師來訪,我也會督促自己努力學習,拿以家庭為中心的早療介入理論套用在我身上,就是善用優勢並平靜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創造自己被需要的價值,因為施比受更有福。系上老師們都身兼數職,用行動來表示大家都是為物理治療未來努力打拼。
總結,我覺察自己真的很幸運,因為我有強大環境支持和個人正面價值觀,讓我懂得善用或增大自己優勢來補強自己的不足,面對困境就是表示自己擁有進步的時機,只看我能否掌握契機表現出最好的自己。有句話很打動我,也想和大家分享,那就是「當你感到痛苦,甚至感到絕望的時候,請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相同的人生吧!這麼做能讓我們看到截然不同的人生風景,從中發掘值得奮鬥的力量」。這樣的思維讓我獲得科技部補助國外博士後工作的機會,會有這樣的機會,我猜可能來自於過去努力寫文章發表國際期刊和一些國際研討會的經驗,評審從中看出我對研究之熱忱吧!
我總提醒自己,畢竟博士完成後才是人生另一重大階段開始,例如:求職壓力、職場競爭…也不代表學習就結束,反而是隨時提醒自己,以前只要對自己負責現在工作是要對很多人負責,更要很努力終生學習,培養好自己實力並付出行動力執行該做好的目標。找出自己所熱愛的工作並發揮自己良能以創造出更好的自己,並豐富自己之人生故事,和台大物治系學弟妹們共勉之。
圖一: 我親愛的家人們
圖二:精熟動機之研究團隊
(作者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