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速滑輪溜冰隨隊防護初體驗

這次的隨隊防護是跟著競速滑輪溜冰選手到南韓移地訓練,是2017年世大運選手培訓計畫的一部分,共有男女選手各四位入選,分別來自台北、台南、高雄以及屏東,由吳炯助教練帶領並有一位隨隊物理治療師,移地訓練的形式是全程參與南韓的慶尚南道(Gyeongnam)職業隊平時的訓練課程,從六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九日,為期三十五天。

出發前一個禮拜,選手們剛參加完國手選拔,滑輪溜冰協會的洪秘書長特地把大家集合在台北,請柴惠敏老師評估每位選手的肌肉骨骼狀況。當天讓我見識到柴老師如何快速精準的評估以及因地制宜的能力—只用協會裡的一張沙發就可以評估所有的選手!而評估結果中最特別的是,由於競速滑輪溜冰場選手長期以同一側過彎道,大多數選手有脊椎側彎及長短腳(leg discrepancy),並且都一致是右腳(過彎時的外側腳)較短。

而我自己為了更了解即將面對的選手及預期可能發生的運動傷害,則是趁著出國前搜尋了許多比賽的影片不斷慢速重播,比較不同選手間的動作差異,並找幾篇文獻參考,分析各個關節在溜冰不同時期的位置、角度以及所使用的肌群。特別感謝柴老師在出發前一天還為我特訓到深夜,親自傳授許多評估及治療技巧。有了這些行前的準備,讓第一次隨隊防護的我更有信心可以處理往後發生的各種狀況。

抵達的前四天適逢南韓的國手選拔,因此我們出了釜山機場後也先往南到他們比賽的地點—麗水(Yeosu)短暫停留。國手選拔的項目分為場地賽及公路賽,場地賽的部份包括短距離的300公尺、500公尺,以及長距離的10000公尺計點淘汰賽;公路賽的部分包括短距離的100公尺、400公尺,以及長距離的5000公尺。慶尚南道隊的的兩位短距離選手,分別以24.0秒與26.6秒的成績拿下男子及女子組300公尺第一。

比賽最後一天,我們便動身到慶尚南道隊所在的昌原市(Changwon),經過週日的休息後正式展開這次的移地訓練。每天的訓練從早上九點開始,伸展及慢跑後換上溜冰鞋溜30圈熱身(場地一圈為200公尺),之後開始長距離及短距離的專項訓練,結束的時間大約是上午十一點多,下午則是從四點開始到六點多結束。周一上午及周五上午為重訓時間,週四上午、周六下午及周日整天為休息日。下雨天則會到溜冰場附近的體育館做體能訓練或基本動作練習。重訓時治療師須注意選手們的動作是否正確、阻力是否在合理範圍,除了讓訓練更有效率以外也避免傷害的產生。在溜冰場時則是可以在旁觀察溜冰的動作,但由於選手下場休息時間內需穿脫溜冰鞋及更換磨損的輪子,因此在場邊較難立即執行淋巴引流或肌肉放鬆的防護工作,都是回到旅館後才處理,全身性的評估和肌肉放鬆則會在休息日前執行。

一個月下來,最常處理的問題有PFPS、SI dysfunction、LBP,以及tendonitis 如peroneus brevis (insertion)、biceps brachialis (origin)、rectus femoris (origin)及patella tendon等。競速滑輪溜冰中膝關節除了單腳支撐時需在彎曲的姿勢下維持穩定度之外,還需提供下肢推進的力量,因此髕骨兩側的VMO及ITB都容易太緊且髕骨股骨關節活動度較小,除了改善兩側肌肉張力以外,還需要評估會影響Q angle大小的因素,如pelvis、femoral head、tibia torsion、foot pronation。而為了減低風阻對速度的影響,選手需長時間將身體前傾,背部肌肉及筋膜都較緊,但真正發生下背痛的多為胸椎活動度較小的選手,甚至有可能造成腰椎HIVD,因此除了徒手治療、貼紮以外也會教選手們正確地訓練核心肌群。左右不對稱的動作及髖關節周邊肌肉張力的不平衡則容易造成SI dysfunction,MET及MWM都是很有效的手法。

由於南韓的職業隊中大多沒有防護員,所以此行也幫忙治療了幾位韓國選手,有趣的是因為語言不通(除了韓文以外僅能使用非常簡單的英文),大幅增加評估時問診及動作評估的困難,在對病史及受傷機轉了解有限的狀況下,格外仰賴視診及觸診的功力,例如肌肉張力、骨盆對稱性、Q angle、足弓等,有機會參與國際賽事的治療師可多增進這兩項評估能力的精準度。另外,目前滑輪溜冰300公尺世界紀錄為23.4秒,換句話說選手們在場上時速可達到46 km/hr,雖然選手都有穿戴護具(安全帽、手套),但仍有相當高的受傷風險,特別是在彎道及比賽中換位搶分少不了的推擠或碰撞,這更突顯了緊急醫療處置的能力的重要性,建議有興趣從事運動防護的治療師可以盡早接受EMT訓練,讓我們負責的選手有多一分安全的保障

這次的經驗讓我覺得隨隊防護迷人之處就是可以觀察從傷害的發生到痊癒的整個過程,單純的生活可以更專注於思考致病機轉及治療方向。且因為組織發生改變時就及時處理,選手的症狀通常改善得很快,比起處理慢性疾病更容易看到效果,可以馬上檢驗自己的評估與治療方向是否正確。不只是治療師幫助選手,而我們也可以從過程中讓自己成長。也很開心經過了一個月,自己對滑輪溜冰的了解從無到有,除了自己的觀察和治療心得以外,還要謝謝吳教練和八位選手每每在我提出對滑輪溜冰動作、場地、項目、規則、裝備等等的疑問時都耐心為我解惑,何其有幸能在認識一項運動之初就有如此專業的解說!但我也了解到台灣的現況不像滑輪溜冰的強國南韓一樣有良好的環境與制度,提供職業選手穩定的薪資,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專心訓練;或是如哥倫比亞有大量從事溜冰運動的人口,激烈競爭之下人才輩出。我想,如何利用運動科學提升訓練的”質”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因為滑輪溜冰提升速度的技巧必須仰賴選手本身的動力鏈、本體感覺、協調性等許多因素來達成,期待熟悉人體動作的物理治療專業能提供更多支持,待滑輪溜冰成為奧運項目的那天,台灣的選手們早已蓄勢待發!

  

麗水國手選拔期間台灣的選手們也在不影響比賽選手(跑道內側)的狀況下上場練習,試試當地的跑道。

  

位於昌原市的溜冰場

 

  

重量訓練—蹲舉(感謝吳炯助教練提供照片)

  

體育館二樓的通道鋪有跑道,讓選手們下雨天也能練習。(感謝吳炯助教練提供照片)

基本動作練習--剪冰(感謝吳炯助教練提供照片)

 

溜冰場練習情形: 熱身(上圖)與長距離專項訓練(下圖)。(感謝吳炯助教練提供照片)

  

在場邊為選手進行物理治療

中華台北隊與慶尚南道隊全體合影(最左側兩位為慶尚南道隊的教練,此行對我們非常照顧)。(感謝吳炯助教練提供照片)

 

 

 

(作者係物理治療師/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