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土耳其(上)-愛與寬容的千年淬煉
- 2019-04-17 21:22:38
- 作者 許肇宇
告別了大二下的身心俱疲與掙扎,跟著家人,我來到了一個神祕的國度—土耳其,直覺能在這裡尋覓到新的體悟、感動及方向。土耳其舊名小亞細亞,文化十分多元,橫跨的時代更是漫漫千年有餘。從起初的西台人在哈圖夏(hattusa)建立了足堪匹敵古埃及的西台帝國,爾後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突厥人陸陸續續進佔這片土地,建立了屬於了各民族自有的文化、政經、宗教體系……。光是想像,我便能感受到極具故事性的生命力在土耳其的歷史波沉中浮現,遐想之間,似乎掠過一道披著古老湛藍色面紗的西亞女子形象,那被覆蓋著、深邃卻帶哀愁的雙眼,正凝視視著歷史的滄桑。
從台灣到伊斯坦堡(Istanbal),共六千多公里十三餘小時的飛程,還來不及稍作休憩,一下飛機我們又轉了一次機前往安卡拉(Ankara)。雖貴為首都,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安卡拉較伊斯坦堡來的靜謐許多,路邊四處可見緩緩起伏的丘陵地上,牧羊人慵懶地趕著羊群,向四方望去皆是諸如此般景象,充滿著樸實的鄉村風采。1923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首都由伊斯坦堡遷至於此,安卡拉即從原來不起眼的小農村搖身一變成為首都,作為一個告別腐敗鄂圖曼帝國的新啟點。在這裡的一切建築、設施等等似乎走的都是務實取向,看不到太多華麗誇張的裝飾,純粹僅當作一個行政中心的概念。整個城市彷彿是因凱末爾而生,以至於處處可見凱末爾的影子。第一天我們沒有在安卡拉駐足,而是輾轉來到更東方(近敘利亞邊界)的番紅花城(Safronbalu)。整座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證的文化遺產,曾作為上古陸上絲路的中途驛站,以獨具鄂圖曼風格的混泥土建築物聞名,但令我感到特別的是一種叫做「藍眼睛」或者「惡魔之眼」的奇異裝飾品。它掛在家家戶戶的門口,外型是由內向外展開、順序為黑、白、藍的同心圓吊飾,在充滿樸實原野風味的宅地間襯托出一種極具靈性、超脫時空的美感。根據當地導遊的說法,藍眼睛是一種用以驅邪的圖騰,其典故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的神話故事。宙斯之子帕修斯斬落蛇髮女妖梅杜莎的首級後,怕自己哪天也會不小心看到梅杜莎的眼睛而被石化,因此將首級獻給了智慧女神雅典娜。雅典娜收下首級後即把它放置於自己的盾牌前方已增加其法力,自此,女妖梅杜莎的形象由邪轉正,縱使如今古希臘神話信仰的時代已走入史冊,「藍眼睛」的圖騰仍歷久不衰,在愛琴海沿岸的大街小巷內散發著引人入勝的魅力。
(惡魔之眼-藍眼睛吊飾)
隔天,回到安卡拉,我們參觀了凱末爾靈寢(博物館)。有別於蔣介石在台灣所引發的歷史爭議,土耳其人可是始終死心塌地的崇拜凱末爾這位歷史偉人,當天參觀陵寢時,當地導遊很自豪地用著英文向我們介紹他們國父的改革。簡單來說,凱末爾將軍將土耳其自一戰後瀕臨瓜分的命運中挽救,之後陸續致力於宗教寬容、政教分離、西化運動、文字改革、婦女解放(一夫一妻制)等等的政策,對於土耳其的現代化有著不可抹滅的影響力。導遊興高采烈地解說好久,聽著聽著我的心竟也被牽著走,其中最觸動我的部分是關於凱末爾本身的出身、他交代後事的態度和他將宗教法從憲法中分離的創舉。凱末爾是希臘裔的土耳其人(希臘自古跟土耳其是世仇,長年征戰),但他卻創建了現代化的土耳其、善待各種文化、宗教的聲音(尤其是重新發揚土耳其人最原生的突厥文化)。私生活方面,他曾經歷三段不順遂的戀情而終身未婚,雖收養了13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子女,卻從不願意指定遺產繼承人,在其死後將所擁有的一切歸還給他最鍾愛的土耳其。此外,他將土耳其改造成一個不禁酒卻也不鼓勵喝酒(用昂貴的價錢來壓低需求)、女性可自由選擇包不包頭巾的伊斯蘭國家,使得伊斯蘭信仰回到了最初自由博愛的精神而不再是阻礙國家進步的束縛(此舉大幅增加女性的社會生產力)。1953年,也就是凱末爾逝世後15年,一座宏偉、兼融了西台、埃及、伊斯蘭等多元風格的陵寢於安卡拉落成了(就如同凱末爾一生所奉行民族共榮思想一般),供世人來瞻仰這位歷史巨人的點點事蹟。還有一個有趣的賣點是位於陵寢四周的衛兵表演,有點像是臺灣忠烈祠外的那般形式,有著高壯威武的衛兵會於整點時進行交接儀式,各國觀光客時常匯聚於此觀望或拍照。看完凱末爾博物館後使我深受感召,體會到有志之士在國家存亡之際的遠見、奉獻、無私與熱情,並期許自己能時時刻刻效法著凱末爾的精神,除在面對挫折時永不屈服外,還得時時刻刻保有寬厚、包容的心。
(凱末爾陵寢)
(衛兵表演)
第三天,我們來到了首都近郊的卡帕多其亞(cappadocia)是位於土國首都安卡拉東南方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數百萬年前兩坐於三千公尺的Erciyes及Hasan火山大爆發,岩漿四溢,火山灰淹沒了整片卡帕多其亞,數百年來,持續不斷的風化及雨水沖刷,在大地刻劃出線條,而後軟土泥沙流逝,堅硬的玄武岩及石灰岩則突兀地挺立而出,形成各種奇石怪岩,像是駱駝岩、香菇岩等等。有趣的是,這裡也曾是古代基督教的重要聖地,有許多有名的聖徒在此殉教,留下了為人驚嘆的遺址。像是葛萊梅露天博物館,就是由基督徒們在一叢叢的石林之間,辛苦鑿出了別具特色的石窟教堂群,四處可見中世紀的平面壁畫生動描繪了聖經中大大小小的故事,只可惜許多部分在八世紀為穆斯林所占據後遭到破壞或抹上石膏粉。除了順著地勢開鑿、數量驚人的洞穴教堂及壁畫,這裡甚至在羅馬帝國、伊斯蘭勢力迫害基督教的年代,開鑿了相當規模的地下城市做為庇護,其深達地底50公尺、最多可容納15000人於此避難。儘管歷史的雲煙早已褪去,憑著想像,彷彿仍能看到在這個詭異佈滿奇岩怪石的國度,有一群人為信仰所堅守的決心。
(石窟教堂)
(駱駝岩
,左上方)
接連幾天,我們又輾轉參觀了相當多蘊含宗教文化的景點,參觀了叱吒一時的鄂圖曼帝國皇宮,甚至還在一間伊斯蘭教的博物館看到了「疑似」是默罕默德的鬍子最有賣點的,是兩座瀕臨愛琴海的古城-艾菲索斯(Ephesus)跟特洛伊(Troy)。據聖經上記載,耶穌受難前,將其母瑪利亞受託給弟子約翰。約翰帶著瑪利亞從耶路撒冷一路輾轉來到土耳其的艾菲索斯(ephesus)郊外落腳。最終,約翰於此完成了四福音書之一的約翰福音,名垂千古,而瑪利亞也於此度過了她的晚年。這故事的真實性始終沒有獲得證實,直到18世紀末,一位臥病在床的德國修女做了個靈夢,鉅細靡遺地描述了瑪利亞晚年的生活情境及場景,不久後一位法國神父照著夢境描述來到了艾菲索斯附近,真的發現了一間小屋。經過了之後漫長的考察,1892梵諦岡證實此地確為聖母瑪利亞故居,從此歷任教宗皆曾到此拜訪,各種信仰的遊客絡繹不絕的來到此地朝聖(瑪利亞是伊斯蘭跟基督教偉大先知的母親) 。這天,我們來到艾菲索斯城的近郊,就先去拜訪瑪利亞的小屋,遠遠望去這裡就像是一個位在山上的避暑勝地一樣,到處都是遊覽車跟商店,而那間房子老實說沒甚麼特別的,就只是間樸素、歷史悠久的紅磚房罷了,但有趣的是,前來朝聖的人群之中有著穆斯林、基督徒、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等等,大家或許來自不同的背景,但此時的心境皆是虔敬一致的,我體會到,聖母的靈氣不必顯自於宏偉壯麗的大教堂,光是一間山丘上小巧雅致的小屋旁,人們和諧相處的安祥氣息即是最明瞭的見證。
(聖母小屋外聖母像)
(聖母小屋)
(未完待續)
(作者係PT102大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