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燙傷物理治療之介入方向

燒燙傷患者的治療計畫依據受傷種類、深度、面積與部位有所不同,針對此次八仙樂園塵爆事件建議提供物理治療之介入方向如下:

介入目的:預防或降低源自於「不動(immobilization)」而產生的併發症

介入內容:

1.避免肺炎:加強肺部清潔、教導深呼吸技巧與胸部擴張運動。

2.預防或矯正變形:適當地擺位與副木的使用,常見部位整理如下表。

 

常見變形

建議擺放位置

頸部

屈曲攣縮

過度後仰

肩關節

內收合併內轉攣縮

外展、屈曲與外轉

肘關節

屈曲合併旋前攣縮

伸直、旋後

手部

爪形手(claw hand)

手腕伸直15̊、掌指關節屈曲70̊、近端與遠端關節伸直、大拇指外展

髖關節

屈曲合併內收攣縮

伸直、外展、正中旋轉

膝關節

屈曲攣縮

伸直

踝關節

蹠屈攣縮

背屈

3. 控制水腫:抬高肢體、教導主動關節動作。

4. 維持或促進關節角度:初期以被動關節活動為主,視患者能力進步至輔助性主動關節活動、主動關節活動與伸展運動,並以低強度多次數長時間為較佳之介入強度。但須特別注意一點,若患者接受植皮後須暫停關節活動3-5天以促進癒合,此部分須與醫師充分討論。

5.減緩疤痕組織過度增生:深層組織按摩技術。

6.增進肌力:阻力性運動。

7.促進心肺適能:全身性活動,例如:步行。

8.盡早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9.慢性疼痛之處置。

10.情緒支持。